沉淀在中医文化里的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数千年。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症的目的。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就对痧症的病因、症状做了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会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此时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即毒邪)就能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26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