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快车.百岁养生》 > 20137
编号:13725053
平民与宰相成就美谈六尺巷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健康快车·百岁养生》 20137
     你容我,我容你,天宽地阔;

    你敬我,我敬你,亦显德高。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双方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传为美谈。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只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

    2008年2月2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桐城视察,在与讲解员谈到即将视察的六尺巷时,吴仪风趣地说:“我知道六尺巷的故事,那时的吴家做得不太好。”引得周围人笑声一片。

    在六尺巷视察时,吴仪对六尺巷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看得非常仔细,临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一条祥和的“六尺巷”,通向久远!一段谦和礼让的佳话,四海传扬!六尺巷中的平民吴氏相比“大干部”张英,更难能可贵。正是由于他的维权意识、理性精神和合作态度,才铸就了今天美名传扬的六尺巷。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六尺巷依然不失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榜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