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 > 2010年第4期
编号:11938654
博思勤动的“中国小儿外科之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日 《健康必读》 2010年第4期
     中国有句古话叫“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说的是治疗小儿疾病的困难。而小儿外科疾病又是儿科病症中的难中之难。但是有位老人从年轻时就“钟情”小儿外科工作,并且一干就是60多年,他就是我国小儿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哲教授。

    张金哲,小儿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我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我国小儿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首先发现了当时死亡率最高的新生儿皮下感染,并命名为“婴儿皮下坏疽”,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1950~1980年代在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症的诊断、治疗,及肛肠外科与胆道外科手术设计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在小儿外科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0年,张金哲教授获得国际小儿外科最高成就奖——英国皇家学会“DenrisBrown金奖”,成为我国唯一获此殊荣者。
, 百拇医药
    谈及这些荣誉,张教授的脸上总是谦逊的笑容,他对过去的成绩看得并不重,他说那都是时代的产物。随后,他开始悠悠地回忆从前……

    勤于思考

    如饥似渴地掌握知识

    张金哲院士1920年9月25日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籍贯地)。在兵乱中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中,艰难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使他从小立下了刻苦学习以身报国的志愿。

    1938年他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系,1941年考入北平协和医学院。后辗转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医学院,1946年毕业。张金哲教授在上海医学院毕业后曾做了两年总住院医师,特别是从医之后,遇到中国著名现代儿科奠基人诸福棠教授及胸心外科奠基人吴英皑教授,学到正直做人与严谨治学之道,并以他的勤奋和创造开始了和国家的发展有相同命运的医生道路。那是在1948、1949年。就是在那个时期,他发现小儿患病、死亡率都远远超出了成人。
, http://www.100md.com
    而那时的医疗条件落后,再加上是孩子,因而手术成功率并不高,这让张金哲感到非常内疚,作为给他们治病的医生,他觉得对不起孩子们。

    所以他最终选择小儿外科作为后来的发展方向,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责任使然。就这样,凭着扎实的外科理论功底,再加上参加抗美援朝时积累下的丰富临床经验,张金哲干起了小儿外科。

    五十年代初期,由于医院卫生条件较差,在产房里流行一种叫做“婴儿皮下坏疽”的危急病症,它传染速度极快,婴儿患病后几天内死亡,而且只要出现一例,周围孩子就难以幸免。由于病情扩散极快,用抗菌素都来不及,也根本无法作病理研究,更不敢轻易做手术。面对患儿生命,张金哲教授与一位病理科教授共同研究,认为尽早给婴儿做手术,切开患处,放出脓水才有望治愈。但这一想法违背了中西医的传统经验。按常规,西医认为要等感染部位不再扩散才能够治疗;中医认为,要等疽长熟才可切开。在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时,恰巧张金哲教授刚刚出生三天的女儿染上了这种病。为取得第一手临床经验,张金哲大胆地在自己亲生骨肉身上实施手术。经过努力,手术成功了!他的女儿成为当时医院患此病后第一个成活的病儿。这个成功的病例,极大地增强了医生及病儿家长实施手术的信心,使得这种新的医治方法得以推广,挽救了众多婴儿的生命。当年,小儿患皮下坏疽的死亡率就从100%降为了10%,而后死亡率又降到5%。
, http://www.100md.com
    五六十年代,张金哲教授致力于以创伤、感染、急腹症为主的小儿外科急诊,总结了小儿阑尾炎分型、诊断、治疗及婴幼儿腹部检查方法,并着重总结了小儿感染的规律,摸索出一套治疗办法,使小儿感染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总结了肠套叠、蛔虫合并症的非手术疗法;粘连性肠梗阻的分型治疗等,创造了百余例绞窄性肠梗阻无死亡的成绩。

    八九十年代,张金哲教授指导他的研究生,在国内率先应用张力——应力定律原理,针对患儿直肠狭窄首创扩张手术治疗法,免除了患儿的手术之苦。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从医六十多年来,张金哲教授凭借自己的勤奋思考,自学钻研,独辟蹊径地攀登着一个又一个小儿外科的高峰,参加了上万次的各种外科手术。丰富的阅历和临床经验,加上他的潜心研究,使他成了巨匠巧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发展道路,为国际学术界所承认。

    勇于开拓
, 百拇医药
    实事求是地尊重科学

    刻苦学习,忠于医道,勤奋向上是当医生的必备条件,但仅仅做到这些,只能当一名让人们赞扬的医生,还不能成为真正专家级的医生。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如果墨守成规,就很难让我国的医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张金哲教授提倡敢闯精神,而且身体力行,一生不断发明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了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当时年仅30岁的张金哲在会上报告了1948~1950年两年间小儿外科病死亡率为29.6%,而成人外科当时的病死率不足4%,张金哲强调了对患外科病的小儿未尽到责任,呼吁重视这一严重的现象。他的想法受到与会者的关注。经过努力,小儿外科在北大医学院正式成立,自此我国有了专业化的第一代小儿外科医师,而这专科医生就是张金哲教授一个人。当时小儿外科病死率较高,为了树立信誉,为开展儿外科这一新的专业打好基础,张金哲教授先重点开展了难度不太大的8种疾病的诊疗,目的是提高儿外科医疗质量和常见病的疗效。一年后,总死亡率下降至5%,威信和声誉逐渐建立。
, http://www.100md.com
    十年动乱中张金哲教授受到冲击。恢复工作后,为追回失去的时间,尽快补上与国际上的差距,张金哲教授提出建立儿外科各专业的具体计划,并相继建立了普外、骨科、肿瘤、泌尿、新生儿、胸科、麻醉、门诊、急症、烧伤整形、心血管、神经外科等专业,大大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培养了一批儿外科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成立小儿外科教研组,建立了外科试验室。鼎立支持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儿外科、北大医院儿外科、解放军301医院儿外科等的建立和发展,并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儿外科的建立。

    张金哲教授还始终高度重视和热心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因为他很早就把科普工作列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之一。他认为,科普就是科学的一部分,知识交给群众才是力量。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医药卫生知识,医生看病在三五分钟内把病给病人讲清楚就是最好的科普。他先是个人在报刊及电台宣传一些儿科和儿外科常见病知识,后来有大部头的著作问世,如:“小儿常见病问答”、“小儿家庭急救事典”等。同时他还手把手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普作者,活跃在科普阵地上,有些还作为主编出版了科普专著和录像片。张金哲教授1964~1986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委,在专业杂志上,特辟科普专栏,宣传普及小儿外科知识。鉴于多年来他在科普工作方面的贡献,1991年被全国科协授予“突出贡献科普作家”的称号。
, 百拇医药
    勤于动手

    脚踏实地的创新发明

    张金哲教授拥有一双巧手。张教授长年有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带着一些小锤子、小刀子,走起路来叮叮当当的。一有空他就拿出来敲打一番,就像小玩意儿。

    在张金哲教授家里还有个手工作坊,它是由书桌前的一把扶手椅改造的。扶手上装有小台钳,后面墙上挂满钳工、木工、电工用具。从20世纪50年代张金哲教授在中国首创小儿外科,到80年代建立全国最大的小儿外科中心,他亲自动手创造和改良了许多适合于小儿疾病诊断和手术的器械,先后有50多项发明在这个小作坊诞生。这其中就包括被一些国际同道称颂的用于巨结肠手术治疗的“张氏钳”,使无肛门手术避免开腹的“张氏膜”,胆道再造手术防返流的“张氏瓣”等,这些方法给数万名患儿带来了健康和欢乐。, 百拇医药(何 炜)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