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编号:13780989
探讨如何从实验室角度减少肺吸虫误诊漏诊率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1
     【摘要】目的:从实验室方面探讨肺吸虫误诊漏诊原因。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验室现状分析原因。结果把好实验室关可以有效减少临床上肺吸虫误诊漏诊率。

    【关键词】肺吸虫;误诊;漏诊;实验室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又称肺吸虫(lung fluke),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及美洲的25个国家和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肺部,故又称肺吸虫。肺吸虫病在我国的分布较广[1],而且是危害人体健康较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据蒋朝东等报导,肺吸虫病误诊率高达55.48%[2]。现站在实验室角度从五方面探讨临床上肺吸虫误诊原因,综述如下:

    1 全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是检查肺吸虫感染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应重视和分析嗜酸性细胞升高的原因。据瞿晶[3]等报导,肺吸虫患者绝大多数外周血嗜酸性细胞明显增多,一般在10~30%,有时高达80%以上。据袁萍[4]介绍,现阶段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应用广泛,该仪器大多为二分类与三分类,不能准确分出细胞类型,尤其是对嗜酸性细胞的检查,故从细胞学检查上不能有效地为诊断肺吸虫病提供实验依据。
, 百拇医药
    2 免疫学诊断的误差

    早在1982年,陈桂光前辈[5]就报导用于检测肺吸虫病的免疫学方法就有皮内试验(ID)、补体结合试验(CF)、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流免疫电泳(CIEP)、琼脂双向扩散试验(AD)、后尾蚴膜反应(CH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7种之多。肖占军等,指出ELI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限[6]。有文献分析部分患者在被误诊误治期间曾大量应用过激素,抑制了病人的免疫功能而使体内肺吸虫抗体水平下降以致不能被检出[3]。

    3 镜检

    虽然在检验诊断中是一种原始的检验手段,但在很多时候却是不可替代的检验方法。在显微镜下看到虫卵或成虫或是其它生长时期,基本上就可确诊为寄生虫感染了。据河北北方学院的张进顺老师统计,一次粪便涂片镜检检出寄生虫虫卵和成虫只有40-50%的几率。原因有:

    3.1 检验者的理论知识不扎实,未能准确分辨出虫卵或虫体。肺吸虫的卵及成虫形态较为复杂,据有关文献描述不同地区的肺吸虫还有区别[7、8],四川肺吸虫卵比较饱满,呈卵圆形,卵壳较薄,而厚薄基本均匀,多数虫卵左右对称,前1/3常较后1/3稍长,有的虫卵在无盖端增厚,或具有小结。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这本教材[9]对肺吸虫成虫与虫卵是这样描述的:虫卵呈不规则椭圆形,金黄色,大小为80~118um×48~60um,最宽处在近卵盖一端。卵盖较宽,常倾斜,亦有卵盖丢失而缺卵盖者。卵壳厚薄不均匀,末端明显增厚,卵内有1个卵细胞和10余个卵黄细胞,卵细胞常位于虫卵中央略偏前部。成虫虫体肥厚,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似半粒花生。活虫呈红褐色,死虫呈灰褐色。压片标本呈椭圆形,长7.5~12㎜,宽4~6㎜,厚3.5~5㎜,长宽之比约为2∶1。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虫体横线之前,两吸盘大小略同。消化系统有口、咽、食管和肠管,后者分为左右两支,顺着虫体两侧向后延伸至体末。卵巢1个,分5~6叶,呈指状,与盘曲的子宫左右并列于腹吸盘之后的两侧。在虫体后侧中央可见有排泄囊,排泄孔开口在虫体末端。
, 百拇医药
    3.2 检验者在涂片时取材不当或取材时间不当。如取粪便涂片时应选取带血或稀便部分进行镜检,并且厚度应适当。查不同寄生虫所取标本也有不同,如查疟原虫应取全血;查肝吸虫卵可取粪便标本。取材时间也同样很重要,如查疟原虫最好在患者发热时抽血检查;查蛲虫则最好在患者熟睡时,在其肛门处取标本检查。而肺吸虫则可根据临床症状不同选择,如肺型的选痰液查虫卵,脑型的选择脊髓液查虫卵,皮下型的选择组织活检找童虫[10]。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实验室人员要减少肺吸虫病误诊、漏诊率,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①增加检验者自身有关肺吸虫理论知识和提高对肺吸虫检验的技术水平。②对实验室结果应重视,加强与临床沟通,以免片面分析试验结果。③优化实验设备,提高检验能力。④进行免疫学检查时应综合分析结果,并选用敏感性较高的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 余森海.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的报告I.虫种的地区分布[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4,12(4):241
, http://www.100md.com
    [2] 蒋朝东,段明,李黎,等.肺吸虫病86例误诊原因分析[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4,2(4):186-187

    [3] 瞿晶,王中全,晋雪香,等.肺吸虫病误诊原因的探讨(附三例报告)[J].临床误诊误治,1993,6(1):9-11

    [4] 袁萍,潘大明.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钩虫病18例误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9,2(1)71

    [5] 陈桂光.肺吸虫病的病原和免疫学诊断研究的现状[J].福建医大学报,1982,1(1):64-72

    [6] 肖占军.包虫病诊疗现状[J].肝胆外科杂志,2002,10(5):394-395

    [7] 钟惠澜,曹维雯.四川肺吸虫形态学与生活史的进一步研究[J].动物学报,1974,20(1):8-23

    [8] 董长安,黄玉英.斯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的形态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1963,11(13):11-16

    [9] 沈继龙,万启惠,李朝品,等.呼吸系统寄生虫[M]//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9-201

    [10] 周吉礼,许春华.我国肉(鱼)源性寄生虫病[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9):856-858, http://www.100md.com(黎 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