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
编号:13774131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012
     【中图分类号】R6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113-01

    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病程延绵常反复发作,疗效不易巩固。笔者根据久病多生瘀的特点,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获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6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30岁以下7例,30-40岁38例,41岁以上15例;病程3-7年居多,平均5年;60例全部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均有胃脘疼痛,痛处不移,昼轻夜重,经久不愈,腹胀纳呆等。

    2 治疗方法

    以活血化瘀为主,基本方法为:丹参20g,砂仁、醋元胡、乳香、没药、枳实各10g,檀香、三七粉、白及粉、甘草各6g。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木香各10g,香附12g;气虚血瘀者加黄芪5g,党参、白术各12g,山药10g;寒凝血瘀者加吴茱萸12g,肉桂、良姜各10g。水煎日服1剂,早晚空腹服用,20天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35例;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4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1],多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胃中积热或食滞不化,或情志失调,忧思烦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或劳倦过度致使脾胃虚弱,或素体脾胃阳虚,失于温养,寒积胃中。胃脘痛的病因虽有上述种种不同,但共同之处均为气机阻所谓“不通则痛”。胃痛日久不愈者,不论是病邪阻滞、气滞、郁热、阴虚胃热或脾胃虚寒均可形成淤血凝滞,因此气滞血瘀是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从胃镜下观察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也多有血瘀表现;如浅表性胃炎是最基本的病理改变为胃粘膜充血、水肿,这是血行不畅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在胃镜检查中二者同时存在,腺体萎缩后又常合并胃小弯上皮增生或肠化生,使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也属血瘀所致。据有关报道,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作用,也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这些作用可促进慢性胃炎病理改变的逆转。由于慢性胃炎与气滞血瘀关系密切,在治疗上采用行气活血为主结合辩证分型治疗本病,应属本病的基本大法,因此疗效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

    [1] 张伯瑜.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5-137

    作者单位:442300 湖北省竹溪县人民医院, http://www.100md.com(吴志平 彭 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