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
编号:13767841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特点及患病相关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6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43-01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影像学诊断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B超影像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子宫前后壁的厚度、子宫内膜线的形态、子宫后方及子宫直肠凹陷内的回声,并通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中医分型相比较,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本组38例患者中以子宫体病变和直肠陷凹衰减包块为主的病变为气滞血瘀型,有12例;以卵巢部位巧克力囊肿为主的病变常见寒凝血瘀型.有16例;以子宫腺肌症为主的病变为气虚血瘀型,有10例。结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B超影像学检查,其诊断结果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提高中医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影像;中医症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生长在子宫以外的子宫内膜所引起的一种妇科常见病变[1],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以渐进性、继发性痛经、月经失调以及不孕为主要表现,病程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2]。该病属于中医“血瘕”范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其在缓解症状、改善体征、降低复发率以及提高受孕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比较混杂,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证候分型种类繁多,不便于掌握运用。为了探索临床辨证分型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我院于2007年至2008年期间对38例经B超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旨在探讨中医分型的影像学基础,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取的38例患者全部选自本院B超室检查病例,年龄最大44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34.6岁,其中26—36岁者29例;病程为2个月—8年;子宫内膜异位症1个部位者3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个部位者7例。19例在B超引导下穿刺证实,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经临床诊断证实。

    1.2 方法 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后即可行超声检查,超声仪器选用:ALOKS SSD-620、东芝SSA一220A、SIEMENS Adara SONOLINE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Hz。患者取仰卧位,于下腹部进行横向、纵向、及斜向的多方位扫查。选取正中矢状切面处测量子宫的最大长径、厚径以及子宫体前壁和后壁的厚度,再将探头移向两侧,对子宫大小、形态及子宫内部的回声情况进行仔细观察,于横切面处测量子宫横径和两侧卵巢的大小,并观察子宫后方及子宫直肠窝内的情况。于患者经前、经期各进行1次检查,观察到随着月经周期改变患者子宫大小及声像图可发生相应改变,这也是与子宫肌瘤、其他卵巢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3]。
, 百拇医药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妇产科学》中的临床诊断标准制定如下[4]:患者有长期渐进性、继发性痛经、月经失调及不孕病史;行妇科检查显示在宫骶韧带或子宫直肠陷凹处有触痛,可触及到黄豆大硬结;子宫后穹隆触痛;阴道直肠隔间触及同行孤立结节,并向后穹隆穿透,见紫兰色结节。

    1.4 中医辨证分型 结合临床症状可将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三型,包括:(1)气滞血瘀型:患者经行或经行前1~2天小腹胀痛拒按,痛引腰骶甚至大腿内侧,乳房胀痛,经量时多时少,或伴有不孕,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2)寒凝血瘀型:患者经前或经行时有继发性、渐进性痛经,下腹部冷痛,经期延长,经血下行不畅,色暗黑有血块,或伴有不孕,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紧迟。(3)气虚血瘀型:患者经行或经后下腹疼痛,腰膝酸软,头昏乏力,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暗,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诊断标准:(1)子宫直肠陷凹部位: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内部回声均匀,在子宫直肠陷窝处有单个或多个结节或不规则液性暗区,与周围组织及宫体粘连,边缘模糊,暗区内可见均匀弥散分布的斑点状低回声,子宫直肠陷窝变浅或消失。(2)卵巢部位: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单侧或双侧形成卵巢囊肿,呈椭圆形,其囊壁有增厚、模糊感,有均匀点状回声,囊肿直径多在50~100mm,且与周围粘连。(3)子宫腺肌症:子宫径线明显增大,轮廓尚规则,子宫腔内膜回声线居中,位置无改变,子宫切面回声不均匀,有实质性低回声和强回声区。子宫腺肌瘤可在子宫切面内显示一局限性回声异常区。
, 百拇医药
    2.2 病变部位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以子宫体病变和直肠陷凹衰减包块为主的病变为气滞血瘀型;以卵巢部位巧克力囊肿为主的病变为寒凝血瘀型;以子宫腺肌症为主的病变为气虚血瘀型。

    2.3 B超影像结果与中医症型的关系 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8例患者中,12例见于气滞血瘀型,占31.57%;16例见于寒滞血瘀型,占42.11%;10例见于气滞血瘀型,占26.32%。

    3 讨论

    中医理论中“血瘕”属妇女癥瘕这一类疾病范畴,“血瘕”一病尚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类似本病的记载散见于中医学“痛经”、“崩漏”、“症瘕”、“不孕”等内容中。本病多由外邪侵袭、素体虚弱、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冲任损伤,气血不调,淤血结聚于下腹而发病。淤血阻络,血脉不通,而致痛经,血运不畅而致月经异常;淤血阻于脉络,胞宫失去濡养,日久则成癥瘕积聚,甚则不孕。导致淤血的因素又有虚实寒热的不同:(1)气滞血瘀:平素情志易怒或抑郁,导致肝气郁滞,冲任失调,气滞则血凝,而致静脉瘀阻;(2)寒凝血瘀:素体阳气偏衰,加之经期产后正气损伤,复感寒邪,而致寒凝血脉;(3)湿热瘀结:素体脾虚,或肝郁乘土,水湿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而生痰,蕴久化热,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复感湿热邪气,湿热蕴结胞宫,滞气阻血,而致血瘀;(4)气虚血瘀:素体虚弱、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损伤脾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运,瘀阻冲任。
, 百拇医药
    本病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触之有包块感,阴道内有冷感,或见背脊痛、腰痛不能俯仰等。传统中医主要采用望、闻、问、切来诊断此病并进行辨证论治,而无法具体了解子宫肌层的病变或盆腔内生长的结节囊肿的大小以及病变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现代超声影像检查则可快速、准确、无创地了解病变部位、性质、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在不同的证型中有其特殊的声像图,可作为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诊断方法,诊断的准确性达92%以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血瘕”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瘕”中气滞血瘀型的病变部位以子宫本身的病变及子宫直肠窝衰减包块为常见;而寒凝血瘀型则以卵巢部位的巧克力囊肿为主要病变。

    综上所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行B超影像学检查,其诊断结果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提高中医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百拇医药
    [1] 马丽英,赵齐生,陈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基因表达与免疫诱导[J].中国医药导报,2009,6(I1):5-6.

    [2] 朗景和.进一步加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71卜713.

    [3] 周永昌.超声医学[M].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28—330.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8—580.

    作者单位:415500 湖南常德澧县中医医院, 百拇医药(陈正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妇产科 > 子宫内膜异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