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例药物联合鼓膜穿刺术方法及护理体会
第1页 |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06-01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破坏了中耳腔与外届大气压的平衡状态,中耳内空气得不到补充,形成负压而产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1]。鼓膜穿刺既是分泌性中耳炎重要诊断方法,又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鼓膜穿刺术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正确实施鼓膜穿刺、鼓室注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护理工作中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我科于2011 年对分泌性中耳炎病人50 例行鼓膜穿刺术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50 例,男31 例,女19 例;共63耳(单耳:47耳、双耳:16耳) 年龄18~65 岁; 主要症状为耳胀、耳闷、耳塞、听力下降,患病时间1周 ~3 年。常规耳检查:鼓室积液、听力检查传导性听力下降、鼓室图为B或C型。
1. 2穿刺方法对确诊患者在行鼓膜穿刺术前,常规检查必要的项目,结果明确后,在鼓膜表面浸1%丁卡因10—15分钟。 在额镜反光照明直视下操者将患耳耳廓向后下牵拉,使外耳道变直。充分显示鼓膜。用2ml或5ml注射器接7号穿刺针,斜面向后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或后下象限穿刺,出现落空感,确定进入鼓室。抽吸鼓室液体,抽净后取出穿刺针,如需鼓膜内注药(α一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注射液), 将注射器与针头分离, 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接上事先装好药液的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人鼓室,取出穿刺针,积液粘稠或呈胶状者,抽液后,取出穿刺针,在鼓膜后下象限再穿刺注药冲洗, 促使分泌物从前下象限穿刺孔流出[2],并可用电动负压吸引器从穿刺针眼吸出,排净鼓室的分泌物,用无菌棉球塞人外耳道(24-48小时取出)。
1. 3护理方法
(1)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者不予穿刺,以免晕针。
(2)眩晕的预防及处理:少数患者前庭受到药物的冷刺激而发生短暂眩晕。固此,注入鼓室的药液用前最好加温,使药液温度达到或接近正常体温,减 少对前庭的刺激。注人药量应与抽出液相等或视患者自觉症状而定,注入药物量过多可造成鼓室压力改变.患者易发生眩晕。对发生眩晕者,给予平卧,并饮少量热糖水,几分钟后眩晕消失,经上述处理,眩晕在3~10分钟内消失。
(3)感染的预防:穿刺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后保持术耳清洁干燥,切勿滴药、进水、挖耳,按时服用抗菌药物。
(4)术后指导:交待患者有关预防盛染的措施,术后每天接受咽鼓管吹张术1-2次,持续1-2周,或指导患者行鼓膜按摩,防鼓膜内陷或鼓室粘连。
(5)多数行鼓膜穿刺患者均存在鼻塞现象。当鼻腔有分泌物不能自行流出时应轻轻擦拭,切记用力擤鼻,以免造成中耳感染。
2结果
2. 1疗效判断标准治愈: 听力恢复正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