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1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337859
在颅脑外伤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和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陈铭钊 支宏 钱心炜 潘平 陈刚
第1页

    参见附件。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037-01

    【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和误诊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科收治的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就误诊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结果16例患者第一时间诊断明确,视力受损1例,有5例患者没有第一时间诊断出来,视力受损3例。结论;颅脑外伤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及时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诊断明确后的治疗一般以介入栓塞治疗为主,非手术疗法也有一定疗效。

    【关键词】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漏血管内栓塞可脱卸球囊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carotid-cavernousfistula,TCCF)是因外伤致颅底骨折,损伤了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导致与海绵窦沟通的一种血管性病变。当高压的动脉血流入海绵窦后,海绵窦内静脉压升高,眶内静脉回流受阻;同时海绵窦内动脉血逆流至眼上、眼下静脉,并通过眼上静脉引流至面部静脉,从而引起血管扩张、眶内组织水肿、眼球突出,眶内容物将来自海绵窦的动脉脉冲传至眼部,引起眼球搏动。据报道该病80%首先表现为眼部症状和体征而就诊于眼科[1],容易误诊。选取我院1998年1月至2012年1月以来,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漏的病人21例,对其的诊断、治疗和误诊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998年1月至2012年1月,我科收治颅脑外伤约2562例,主诉中有眼部红肿疼痛、视力视野受损的情况存在的患者有465例,占脑外伤人的18.1%,经脑血管造影诊断明确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漏的病人21例子,占脑外伤中人数约0.82%,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一65岁,平均45.3岁。

    1.2临床表现21例患者在伤后1-27天内出现颅内杂音、耳鸣、球结膜充血、搏动性突眼、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减退等症状,平均出现症状的时间4.2天。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与一般的眼部外伤鉴别,除有眼部的红肿疼痛,听诊有搏动性杂音,有时也可有搏动性的突眼症状。21例都有持续性颅内血管杂音,12例有搏动性突眼,3有眼球运动障碍,6例有球结膜充血,14例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杂音消失,7例杂音未消失但减弱,其中1例双侧眼球都有搏动性突眼和杂音的症状。

    1.3影像资料和诊断所有21个病例均给予严格的体格检查,眼球和额部听诊,听诊可闻及和心跳一致的血管搏动性杂音,压迫同侧颈动脉搏动性杂音减弱或消失。并先给予无损失的B超、CT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联合应用,证实和发现眼上静脉、海绵窦区的形态学改变,其中核磁共振检查12例可见扩张的眼上静脉可以,正确率较高。最后所有病例都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其中可见增粗扩张的眼上静脉、皮层静脉和早期海绵窦的显影,其中16经眼上静脉引流,2例眼上静脉和扩张的皮层静脉联合引流,2例是眼上静脉和岩上窦联合引流。1例通过海绵间窦使对侧海绵窦显影,双侧眼上静脉引流。18例看到1个瘘口,3例能看到2个瘘口。

    1.4治疗方法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血管内栓塞治疗,共有18例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5例为脱卸球囊栓塞治疗,手术过程为,先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躁动和不配合的患者适当给予安定,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先置入8F导管鞘在股动脉内,并团注射肝素40mg,全身肝素化,经5F造影管颈总和颈内动脉造影后,证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后拔出5F造影管,将6F导引导管尖端送至颈内动脉平第二颈椎水平,把预先装好带有可脱性球囊的同轴导管送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处,并造影证实已经在海绵窦内。用稀释的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充盈球囊,然后造影了解瘘口是否完全闭塞,如果闭塞满意,颈内动脉通畅,则解脱球囊,术后再次造影证实当时瘘口是否全部闭塞,并且颈内动脉是否保持通畅。有2例给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微导管进入瘘口后给予微导管造影证实,首先选择尽可能大的微弹簧圈给予成篮,随后依次填入较小的弹簧圈。弹簧圈填入时,瘘口位置尽量填实。最后造影证实瘘口闭塞,颈内动脉保持通畅。还有1例给予微弹簧圈结合ONXY胶水栓塞治疗,先用微弹簧圈填塞海绵窦,造影证实漏口未完全填塞,在颈内动脉球囊的保护下,通过微导管,注入ONXY胶水成功栓塞剩余的海绵窦,从而封闭瘘口而治愈。还有3例漏口流量小的试用了非手术疗法,给予每天压迫患者颈内动脉1-2小时,症状逐渐好转,2-3周后最后自愈。

    2.结果

    诊断结果分析:有5例患者没有第一时间诊断出来,其中2例眼部症状较轻,有眼结膜充血水肿,但搏动性杂音较弱,有2例患者一开始意识不好,昏迷,患者无法主诉,还有1例为迟发性的,症状出现较晚,结果3例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但生活能自理,2例经治疗后无明显视力受损。剩余16例患者第一时间诊断明确,但有1例视力受损,无失明。不同治疗方法分析:18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其中11例用1个球囊,3例用了2个球囊,1例用了3个球囊,2例给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给予微弹簧圈结合ONXY胶水栓塞治疗,均成功的闭塞了漏口,并成功保留了颈内动脉,造影提示大脑中动脉和前动脉显影良好。但是有2例在介入术后复发,其中1例子给予每天压迫患者颈内动脉1-2小时后逐渐自愈,另外1例再次行血管内栓塞而愈合。3例非手术治疗的,恢复良好,无明显视力受损和颅内出血等情况。

    3.讨论

    3.1误诊分析根据病史、眼部典型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CT等辅助检查,诊断本病并不难。本病易误诊为眶内肿瘤或炎性假瘤,特别是由于其瘘口小、流量低的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直到产生并发症或晚期症状加重才被诊断。还有一部分是患者颅脑外伤,患者昏迷,不能主诉,加上脑外伤本身引起眼部症状的患者较多,我科数据占脑外伤人的18.1%,而颈内动脉海绵窦占脑外伤中人数约0.82%,发病率较低,所以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眼部典型临床表现缺乏重视,造成误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脑外伤后迟发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患者没有第一时间就诊,或者只去了眼科而没去脑外科就诊,造成延误诊断,我科有遇到颅脑外伤出院后,迟发的颈动脉海绵窦漏。解决对策除了医生多开阔眼界,提高医疗水平。重要的还是要提倡体格检查的严谨性、全面性,特别是有眼部症状的颅脑外伤患者,可以行眼球、额、颞骨的听诊,遇到有搏动性的杂音,需要高度怀疑本病。确诊需要全脑血管造影,它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准确而可靠的方法,它可显示供血动脉的来源、瘘口的位置和大小、血流程度、脑动脉和眼动脉盗血情况、静脉引流方向及对侧脑动脉的代偿情况。总之本病第一时间诊断还是很重要的,从我院的经验来说,诊断明确了,治疗方案就好制定了,预后也不错。反之误诊后,延误了治疗时间,使视力受损后再治疗,视力的回复就难了。

    3.2无创辅助检查的作用颈动脉海绵窦漏诊断的金标准是DSA。但有其他无创伤的辅助检查超声、CT、MRI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有北京同仁医院报道MRI及MRA检查能够明确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2],且MRA可同时显示脑供血代偿的情况,有助于选择DSA介入治疗时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1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