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探讨
【摘 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中西医结合检测价值。方法:选择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克隆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细胞形态学异常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原粒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检出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胞质颗粒异常、高分叶、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行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多核、巨幼变、大小不均、核碎裂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态造血较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中西医结合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和检测手段。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临床血液系统疾病领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率居较高水平,其以髓系细胞发育及分化异常为特征,常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无效造血等,有较高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1]。WHO针对细胞病态类型展开的概括为形态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MDS诊断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价值展开探讨,以指导临床,现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MDS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均经病理组织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确诊,男19例,女31例,年龄22-86岁,平均(78.7±2.4)岁;其中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1例,难治性贫血27例,转变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8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2例。排除患肝肾疾病、其他脑血管病变者。选择同期非克隆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9-82岁,平均(70.2±3.1)岁。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病等相关贫血3例,缺铁性贫血2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5例,巨幼细胞贫血17例。组间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两组受检者外周血及骨髓细胞进行有效采集,并行涂片处理,应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液染色,显微镜下行细胞内、外分布的铁小颗粒、小块计数,并行细胞分类计数。形态异常细胞≧10%为对各系别存在发育异常的判断标准。取外周血涂片,对200个有核细胞计数,观察无颗粒中性粒细胞及幼粒、成熟紅细胞形态。骨髓涂片对500个有核细胞计算,并对各发育异常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相应占有比例进行计数,行全片巨核细胞数量记录,并对病态巨核细胞及比例情况观察。环状铁粒幼红细胞为绕核周分布的≧5个铁颗粒,若此细胞≧15%,可按铁幼粒红细胞性贫血诊断。对各系统病态造血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与患者临床表现结合,依据WHO MDS分型标准,将亚型划出。
1.3 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2)对比粒细胞系指标;(3)对比红细胞系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外周血涂片检查 观察组原粒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检出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粒细胞系指标对比 观察组胞质颗粒异常、高分叶、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行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红细胞系指标对比 观察组多核、巨幼变、大小不均、核碎裂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以出血、发热等为先驱症状,属一种常见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类型,以骨髓增生活跃、外周血三系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疾病过程较为复杂[2-3]。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外周血涂片分类中,巨核细胞、原粒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幼红细胞占有最高比例,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异常细胞更易出现,另外,观察组胞质颗粒异常、高分叶、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行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核、巨幼变、大小不均、核碎裂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述指标的高检出率,可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分类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其中幼红细胞诊断作用呈更明显显示。有学者研究示,淋巴样小巨核增多可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的高概率作出早期诊断,临床还需与其它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引发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鉴别,以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提供参考依据[4]。
目前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采用支持疗法、诱导分化、 刺激造血、细胞毒药物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我国临床工作者已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发 病原因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工作,认为该病中医属“虚痨”范畴,发病 原因与环境污染、化学药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关。基本病机在于 肾精亏虚、热毒内蕴。肾主骨,生髓藏精为五脏之术。肾精亏虚、热 毒内蕴引发“虚痨”,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或面黄、口唇指甲苍白、 疲倦、乏力,甚者头晕、心悸、气短。热毒炽盛则见发热,破血妄行 可见鼻腔、牙龈出血,热毒瘀滞见肝脾肿大。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 合现代科学技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该病。 补肾填精、解毒清热化瘀为其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西洋参、鹿茸、 鹿角胶、冬青子、金凌草、羚羊角、双花、八月扎等,以贫血为主者 表现为头晕、疲倦乏力、心慌气短、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淡白、舌 淡脉细,治以补肾填精为主。以贫血伴发热、出血、肝脾肿大舌暗苔 黄者,治以补肾解毒为主,抑制病态造血,诱导分化幼稚细胞向成熟 细胞转化,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可使临床症状消失,血象,骨髓象缓 解。
目前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采用刺激造血、支持疗法、诱导分化、细胞毒药物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该病中医属“虚痨”范畴,发病原因与环境污染、化学药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关。基本病机在于肾精亏虚、热毒内蕴。肾主骨,生髓藏精为五脏之术。肾精亏虚、热毒内蕴引发“虚痨”,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或面黄、乏力,甚者头晕、心悸、气短等一些不良症状。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该病。中西医有机结合是攻克该病的根本方法,其中中医药发挥着极大的优势。补肾填精、解毒清热化瘀为其治疗大法,常攻克该病的根本方法,其中中医药发挥着极大的优势。中药对造血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改善血浆细胞因子分布状态,体外培养能刺激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正常造血因子。近年来我们在“清髓造血”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清解热毒、益气养阴、补气养血等方药对症分型治疗MDS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调控骨髓细胞生长,改善骨髓微环境,调节骨髓免疫功能,恢复紊乱的骨髓造血机能。其作用特点是红细胞系统造血恢复较快,血红蛋白升高,白细胞比较稳定,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系统也随之恢复。
综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态造血较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和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程虹,杜伟,江明,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分型中的应用[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5):297-299.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4):347-352.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8-11.
李玲,江明,程红,等.病态造血细胞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分型的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7):408-411., 百拇医药(陈明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临床血液系统疾病领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率居较高水平,其以髓系细胞发育及分化异常为特征,常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无效造血等,有较高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1]。WHO针对细胞病态类型展开的概括为形态学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就MDS诊断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价值展开探讨,以指导临床,现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MDS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均经病理组织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等确诊,男19例,女31例,年龄22-86岁,平均(78.7±2.4)岁;其中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1例,难治性贫血27例,转变中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8例,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细胞增多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2例。排除患肝肾疾病、其他脑血管病变者。选择同期非克隆性疾病患者50例,设为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19-82岁,平均(70.2±3.1)岁。其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病等相关贫血3例,缺铁性贫血25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5例,巨幼细胞贫血17例。组间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两组受检者外周血及骨髓细胞进行有效采集,并行涂片处理,应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液染色,显微镜下行细胞内、外分布的铁小颗粒、小块计数,并行细胞分类计数。形态异常细胞≧10%为对各系别存在发育异常的判断标准。取外周血涂片,对200个有核细胞计数,观察无颗粒中性粒细胞及幼粒、成熟紅细胞形态。骨髓涂片对500个有核细胞计算,并对各发育异常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及相应占有比例进行计数,行全片巨核细胞数量记录,并对病态巨核细胞及比例情况观察。环状铁粒幼红细胞为绕核周分布的≧5个铁颗粒,若此细胞≧15%,可按铁幼粒红细胞性贫血诊断。对各系统病态造血变化情况进行记录,与患者临床表现结合,依据WHO MDS分型标准,将亚型划出。
1.3 指标观察 (1)对比两组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2)对比粒细胞系指标;(3)对比红细胞系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外周血涂片检查 观察组原粒细胞、巨核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检出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粒细胞系指标对比 观察组胞质颗粒异常、高分叶、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行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红细胞系指标对比 观察组多核、巨幼变、大小不均、核碎裂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以出血、发热等为先驱症状,属一种常见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类型,以骨髓增生活跃、外周血三系血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疾病过程较为复杂[2-3]。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外周血涂片分类中,巨核细胞、原粒细胞、幼红细胞、幼粒细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幼红细胞占有最高比例,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异常细胞更易出现,另外,观察组胞质颗粒异常、高分叶、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行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核、巨幼变、大小不均、核碎裂发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述指标的高检出率,可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分类提供准确参考依据,其中幼红细胞诊断作用呈更明显显示。有学者研究示,淋巴样小巨核增多可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的高概率作出早期诊断,临床还需与其它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引发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鉴别,以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提供参考依据[4]。
目前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采用支持疗法、诱导分化、 刺激造血、细胞毒药物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我国临床工作者已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作为主要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发 病原因和药物疗效的研究工作,认为该病中医属“虚痨”范畴,发病 原因与环境污染、化学药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关。基本病机在于 肾精亏虚、热毒内蕴。肾主骨,生髓藏精为五脏之术。肾精亏虚、热 毒内蕴引发“虚痨”,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或面黄、口唇指甲苍白、 疲倦、乏力,甚者头晕、心悸、气短。热毒炽盛则见发热,破血妄行 可见鼻腔、牙龈出血,热毒瘀滞见肝脾肿大。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 合现代科学技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该病。 补肾填精、解毒清热化瘀为其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有西洋参、鹿茸、 鹿角胶、冬青子、金凌草、羚羊角、双花、八月扎等,以贫血为主者 表现为头晕、疲倦乏力、心慌气短、面色萎黄或苍白、指甲淡白、舌 淡脉细,治以补肾填精为主。以贫血伴发热、出血、肝脾肿大舌暗苔 黄者,治以补肾解毒为主,抑制病态造血,诱导分化幼稚细胞向成熟 细胞转化,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可使临床症状消失,血象,骨髓象缓 解。
目前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采用刺激造血、支持疗法、诱导分化、细胞毒药物化疗、骨髓移植等方法。我国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该病中医属“虚痨”范畴,发病原因与环境污染、化学药物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有关。基本病机在于肾精亏虚、热毒内蕴。肾主骨,生髓藏精为五脏之术。肾精亏虚、热毒内蕴引发“虚痨”,表现为贫血、面色苍白或面黄、乏力,甚者头晕、心悸、气短等一些不良症状。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有机结合治疗该病。中西医有机结合是攻克该病的根本方法,其中中医药发挥着极大的优势。补肾填精、解毒清热化瘀为其治疗大法,常攻克该病的根本方法,其中中医药发挥着极大的优势。中药对造血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能改善血浆细胞因子分布状态,体外培养能刺激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正常造血因子。近年来我们在“清髓造血”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清解热毒、益气养阴、补气养血等方药对症分型治疗MDS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调控骨髓细胞生长,改善骨髓微环境,调节骨髓免疫功能,恢复紊乱的骨髓造血机能。其作用特点是红细胞系统造血恢复较快,血红蛋白升高,白细胞比较稳定,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系统也随之恢复。
综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病态造血较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和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程虹,杜伟,江明,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分型中的应用[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5):297-299.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4):347-352.
肖志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27(1):8-11.
李玲,江明,程红,等.病态造血细胞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及分型的意义[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7):408-411., 百拇医药(陈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