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下旬刊》 > 202009
编号:13815284
内江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日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09
     【摘 要】:目的:探讨内江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伴糜烂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内江市中医医院完善中医体质辨识,并且胃镜结果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60人,记录各种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借由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预防和早起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前四位的是平和质14例,占比25%,阴虚质10例,气郁质、湿热质各8例,分别占比16.6%,13.3%,13.3%。结论:内江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发病与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偏颇体质类型密切相关,在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时应特别注意对这些中医体质患者偏颇体质的干预。

    【关键词】:中医;中医体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治未病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胃粘膜层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1]。该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可能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癌前病变(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甚至胃癌等。中医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3]。体质类型决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其证候类型、变化转归方式及防治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内江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期为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内江市中医医院完善中医体质辨识,并且胃镜结果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共60例,男女不限。

    1.2 纳入标准①常年居住于内江地区,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75岁患者;②胃鏡下改变符合现代医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诊断标准者;③自愿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且量表填写合格者。

    1.3 排除标准①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正确填写体质辨识量表者;④经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息肉、重度异型增生者;⑤特殊类型胃炎。

    1.4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慢性胃炎内镜分型标准[4],胃镜下可见点状、片状、或条状红斑糜烂,黏膜粗糙不平,或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不伴黏膜萎缩性改变。

    1.5 中医体质辨识标准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中关于体质分类的标准,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等9种类型。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χ2检验进行不同亚组体质分布的单因素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年龄(53.14±16.62)岁,性别男女比例约1:1.1。

    2.2 体质类型分布情况:60例患者中,平和质15例,占比25%,偏颇体质45人,占比75%。偏颇体质中,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占比最重,分别为10人、8人、8人,分别占比16.67%,13.33%,13.33%。部分患者兼具2种或以上偏颇体质,阴虚质兼湿热质8人、气郁质兼阳虚质7人、气郁质兼血瘀质7人,为兼夹偏颇体质的前三位。

    2.3 不同体质患者胃镜像情况:湿热质患者伴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气郁质患者伴胆汁反流检出率最高;阴虚质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60例患者胃镜下伴胆汁反流、黏膜红斑、黏膜水肿、渗出3种胃镜像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作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类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动力障碍和精神因素等方面,治疗上主要为对症处理,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等。但本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且可能出现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最后可向胃癌转化[6]。这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

    体质是属于中医的独特理论,它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质,不仅表现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存在某些差异性,也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它不但决定着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而且决定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7]。本研究发现,阴虚体质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偏颇体质中的易患体质,其次为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兼夹偏颇体质的前三位为阴虚质兼湿热质、气郁质兼阳虚质、气郁质兼血瘀质。不同体质患者在胃镜像上分布也有一定规律,其中湿热质患者伴黏膜水肿、渗出检出率最高;气郁质患者伴胆汁反流检出率最高;阴虚质黏膜红斑检出率最高。由于本研究例数较少,不排除小样本使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可由外感邪气、情绪不调、饮食不节、素体虚弱等引起,其病位主要在胃、脾、肝;病性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主。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丹溪心法》中载:“胃痛者,久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博,结郁于胃脏而痛。或食积痰饮,或气与食相郁不散,停结胃口而痛。”内江地处四川盆地内,气候潮湿,水湿弥漫,易耗伤阳气。为抵御寒湿侵袭,人们大多喜辛辣食物,过食辛辣温燥之品,易滋生湿热,日久则耗伤胃阴,若加以年龄增长,肝肾阴精不足,则会加重阴虚之症。《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忧思恼怒,肝失疏泄,肝气则可横逆犯胃。胃阴亏虚、湿热中阻、肝胃不和等病因都可能导致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司,失于和降,运化失司,气机壅滞,表现为脘腹胀满、嘈杂、反酸嗳气等。

    目前现代医学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治疗上,尚无法彻底治愈的方法,因此,通过传统医药手段,积极预防及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病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本病防治的关键。基于本研究结果,中医体质属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等的人群更易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上述人群应做好早防早治。

    4 问题与展望

    由于本研究所选病例数较少,研究深度也不够,且各地区地理环境、气候、饮食习惯等各有不同,特定地区特定疾病人群的体质规律不一定具有代表性,故考虑与异地合作研究,重视开展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探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患者的体质规律,为从中医体质角度预防和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6.

    许娟.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癌前病变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12):142-143.

    玉男,徐丽敏,陈晴燕,等.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9):12.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Chen P,Cui QY,et al.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p42.3 gene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J].J Dig Dis,2015,16(10):568-574.

    郝文立,王帅.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9):2632-2634., 百拇医药(刘晋利 曾维 廖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