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16
编号:13767884
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切入点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6
     [摘要]目的: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手段。方法:研究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病例的药物和使用环节等因素,寻找内在联系。结果:通过对发生病例的认真剖析,找出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出重点监测环节与方法。结论: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发现并防止其发生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和安全用药前提。规范监测可减少发生时的处置成本或避免发生。

    [关键词]不良反应;监测;安全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医院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本文拟从药物和患者等因素入手,就如何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方式进行讨论。

    1患者因素

    在相同条件下应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和女性的用药过程。

    1.1老年患者,据报道,≧60岁的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7倍[1]。原因是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肝肾功能减弱,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等药动学指标改变。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用药必须慎重,在合理使用的原则下,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品种数,使用剂量以成人的2/3为宜。
, http://www.100md.com
    1.2婴幼儿童,其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重要器官未生长发育完全,诸如四环素类、奎诺酮类药物易致Ca2+等微量元素丢失;氨基糖苷类易致听神经和肾脏的不可逆损伤,发生药物性耳聋,防碍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临床使用应谨慎。对婴幼儿用药应坚持以体重或体表面为依据,准确计算药物用量,严防中毒事件发生。

    1.3女性患者的“肠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比男性敏感,口服对消化(道)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如吲哚美辛、布洛芬、贝诺酯等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甲硝唑、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磺胺类等合成抗菌药)时,女性发生不良反应机率比男性高[2]。由此提示相同条件下应重点关注女性的用药过程。

    2给药途径与药物剂型

    注射给药是一种有创治疗行为,特别是静脉滴注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脏首过效应,药物浓度高,对肌体的刺激性强。静脉滴注使用的药物,质量要求高,输液过程技术要求严。为保正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在生产过程中常加入缓冲液调整pH值及其他辅料增溶或助溶[3],以提高产品质量与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可能让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情绪、感觉的变化,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 http://www.100md.com
    3药物类别

    3.1中药注射剂多数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在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临产疗效评价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制剂纯度不易保证。静脉注射用品种,造成发热、过敏、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3]。另外,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说明书内容简单、表述不规范,如:成分用原药材名称,功能、主治与同品种口服剂相同,无不良反应内容、发生率或简略为“偶见过敏反应”等。临床使用时务必慎重,全面掌握药物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浓度、溶媒和滴速等,确保安全。

    3.2抗菌药资料显示,抗菌药物几乎都有毒性[4],易引起不良反应。用前必须询问患者既往同类药物过敏史,及与他类抗菌药间的交叉过敏史,对经“皮试”阴性者,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观察,特别是开始用药30分钟内。对经“皮试”显阳性者,禁止使用。另外用药完毕后还应继续监测1-3天,确保安全。

    3.3中西药物联合使用中西药联合作用于人体时,药物间可能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变化,或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或发生酸碱中和改变药物成分溶解度,影响疗效;或发生酶抑制作用使毒副反应增加;或发生酶促进作用致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强;或产生相互拮抗作用疗效降低;或产生协同作用表现为超剂量中毒或副反应增加。经过统计发现,两种以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当6种以上药物联用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而15种以上药物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80%[5]。
, http://www.100md.com
    如此等等,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众多,纷繁复杂。但以上述各环节为防范切入点进行全面的监测工作,定能使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发生后的处置成本最低,提高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郦章安,吴春福.现代老年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7-29

    [2]陈季强,唐法娣.药源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0

    [3]翟胜利.中药致19096例不良反应分析【J】.首都医药,2000,7(8)29-30

    [4]罗素琴,永绿.实用药疗监护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8

    [5]郑策,梅丹等.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http://www.100md.com(刘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