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702566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现在与展望(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年第12期
     肝脏恶性肿瘤(肝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脏也是癌症转移的好发部位,发生率仅次于淋巴结,在我国发病率居第三位[1]。以射频消融为代表的肝癌局部消融治疗在过去20年左右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后的第三大肝癌治疗手段,在肝癌治疗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是目前肝癌治疗研究的热点[2-7]。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被认为是目前疗效最好,应用最为广泛的局部治疗手段,由于其有效性和微创性,与肿瘤治疗“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组织”的原则相吻合,因此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增多。

    1.射频消融技术的研究进展

    RFA是一种热凝固疗法,1869年Darsonval首次将RFA技术用于活体组织。射频消融治疗最早应用于临床是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或功能性神经疾患,以及应用于心脏异常传导通路的消融治疗方面。1990年Rossi和McGaban等首先提出不能接受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有可能通过射频消融技术进行治疗。1992年McGaban等又在B超引导下,完成了经皮穿刺猪肝脏的射频实验。Sobiati等报道采用RFA治疗16例肝癌共31个病灶,其中12例病人存活9-29(平均18.1)个月。肝癌射频消融在国外始于1989年,在我国启动于1999年。我国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9-2003年,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一阶段的最突出的成绩,是随着专业的肝胆外科医师的加入,实现了队伍的多元化,完成了从单一的经皮穿刺治疗模式向多元的治疗模式的转变。 第二个阶段是2004-2007年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