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必读·中旬刊》 > 2011年第12期
编号:12702356
病历评析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日 健康必读·中旬刊 2011年第12期
     经过为时一年的合理用药的专项整治,我院临床用药已趋于合理,不合理用药病例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此对几个突出问题小结如下:

    1.抗菌药物应用

    目前,我院就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仍然存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预防感染选药档次高、预防用药时间偏长、抗菌药物更换无依据等问题。如

    1.1诊断皮肤软组织损伤,选用依替米星预防感染,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球菌,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原则上应选择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大多数病原菌的抗菌药物,并兼顾安全、价廉。头孢菌素最符合条件,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任一品种均有肾毒性、耳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临床上有许多自觉症状不明显,但经仪器测试显示有前庭功能或听力损害者[1],这些“亚临床型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10%~20%。

    1.2诊断外伤,选用司帕沙星胶囊预防感染。文件要求[2],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

    1.3颈部外科手术、乳腺手术、一般骨科手术等Ⅰ类手术切口选用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地嗪等第二、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均属于选药档次高;手术持续时间超过3个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未追加抗菌药物等[2]。

    Ⅰ类手术切口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按规定[3],为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