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的远期疗效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的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重症呼吸窘迫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促进血气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关键词】重症呼吸窘迫;机械通气;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280-02
重症呼吸窘迫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重症呼吸窘迫死亡率高达50%-80%[1]。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几年来重症呼吸窘迫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分析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的远期疗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重症呼吸窘迫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62±8.73)岁。观察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39±8.6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98例患者在入院后均严密监测心率、脉搏、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型号为IPAP 的呼吸机辅助呼吸,设置S/T模式,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次,吸氧压、呼气压分别为8cm/H2O、 4cm/H2O,维持吸氧浓度在35%-60%范围内。
1.3观察指標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正常;有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检测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两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在0.3秒内用力呼气容积(FEV0.3)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96例重症呼吸窘迫患者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x±s)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n,%)以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PaCO2(4.37±0.46)mmHg、PaO2(8.97±1.16)mmHg、SaO2(0.98±0.08)mmHg、MVV(151.24±35.20)mL、FVC(5.58±0.46)mL、FEV0.3(3.65±0.32)mL,对照组PaCO2(5.96±0.78)mmHg、PaO2(7.25±1.33)mmHg、SaO2(0.87±0.09)mmHg、MVV(87.49±29.71)mL、FVC(5.33±0.50)mL、FEV0.3(2.51±0.34)mL,组间差异显著(t=12.165、6.752、6.329、9.589、5.549、16.916,p=0.000、0.000、0.000、0.000、0.006、0.000)。
3 讨论
呼吸窘迫属于临床常见呼吸疾病,大致包括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类型。由重症胸部外伤所引发的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等病症均极易对患者呼吸功能产生影响,若未及时进行有效干预,病情持续发展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加大临床治疗难度[2]。因此,医学界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诊断、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治疗主要采用供氧、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难以彻底根除,治疗效果有限。据大量相关实践研究证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取得较好效果,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治疗效果满意[3]。机械通气治疗是指在密闭系统中,设置低于解剖死腔潮气量、高于生理通气频率,借助以上反应产生的压力变化促使气体聚集于肺泡内交换,可明显减少氧暴露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机械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机体内局部肺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炎症因子、氧自由基作用对于正常组织所产生的损害,对肺部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PaCO2、PaO2、SaO2、MVV、FVC、FEV0.3等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病情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促进血气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症呼吸窘迫;机械通气;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280-02
重症呼吸窘迫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重症呼吸窘迫死亡率高达50%-80%[1]。随着外界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几年来重症呼吸窘迫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本文主要分析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的远期疗效,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重症呼吸窘迫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8)。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5.62±8.73)岁。观察组48例,男21例,女2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39±8.6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98例患者在入院后均严密监测心率、脉搏、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依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呼吸兴奋剂、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及时纠正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失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型号为IPAP 的呼吸机辅助呼吸,设置S/T模式,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6次,吸氧压、呼气压分别为8cm/H2O、 4cm/H2O,维持吸氧浓度在35%-60%范围内。
1.3观察指標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正常;有效: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检测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2)两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在0.3秒内用力呼气容积(FEV0.3)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96例重症呼吸窘迫患者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x±s)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n,%)以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气指标与肺功能指标
观察组PaCO2(4.37±0.46)mmHg、PaO2(8.97±1.16)mmHg、SaO2(0.98±0.08)mmHg、MVV(151.24±35.20)mL、FVC(5.58±0.46)mL、FEV0.3(3.65±0.32)mL,对照组PaCO2(5.96±0.78)mmHg、PaO2(7.25±1.33)mmHg、SaO2(0.87±0.09)mmHg、MVV(87.49±29.71)mL、FVC(5.33±0.50)mL、FEV0.3(2.51±0.34)mL,组间差异显著(t=12.165、6.752、6.329、9.589、5.549、16.916,p=0.000、0.000、0.000、0.000、0.006、0.000)。
3 讨论
呼吸窘迫属于临床常见呼吸疾病,大致包括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两种类型。由重症胸部外伤所引发的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等病症均极易对患者呼吸功能产生影响,若未及时进行有效干预,病情持续发展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加大临床治疗难度[2]。因此,医学界应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诊断、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治疗主要采用供氧、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难以彻底根除,治疗效果有限。据大量相关实践研究证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取得较好效果,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治疗效果满意[3]。机械通气治疗是指在密闭系统中,设置低于解剖死腔潮气量、高于生理通气频率,借助以上反应产生的压力变化促使气体聚集于肺泡内交换,可明显减少氧暴露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机械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机体内局部肺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炎症因子、氧自由基作用对于正常组织所产生的损害,对肺部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PaCO2、PaO2、SaO2、MVV、FVC、FEV0.3等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病情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促进血气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呼吸窘迫,远期疗效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晓蕾. 不同机械通气方式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近远期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10(32):99-100.
[2] 凌英.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21(5):1101-1102.
[3] 孙乐瑾.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3(22):3069-3070.
[4] 李桃红, 张可静, 周妃妃,等. 重症胸外伤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疗效分析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15,11(6):1136-1138., 百拇医药(邵继璁 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