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创伤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应激创伤后大鼠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方法:选取SD大鼠共计64只采用左后肢截肢法建立急性应激模型,在建模后不同时间点(截肢前、0min、3min、10min、30min、45min、60min、90min);采用肢体II导联心电图观察记录大鼠心率、PR间期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指标水平,并对室性心律失进行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截肢后3min时心率较截肢前明显增加(P<0.05)。截肢后有28只大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评分在0.8-1.4分之间。急性创伤应激发生早期QTc间期呈现出缩短后延长的变化,且在早期阶段更加明显。截肢后,大鼠心肌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结论:急性应激创伤后早期多会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而QTc间期变化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一个有效的观测指标。【关键词】心律失常;急性应激;创伤;QT间期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071-02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车祸或者建筑事故所导致的创伤事件明显增多,导致急性创伤性应激发生率也随之不断提高。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心肌细胞发生损伤,导致其结构和功能发生紊乱,进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等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生[1]。近年来有研究显示,急性应激(AS)除了能够导致心动过速、房颤、室颤等情况外,还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发生[2]。本次研究将通过建立急性应激创伤模型,观察创伤发生后不同时间段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2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