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糖尿病新世界》 > 2017年第6期
编号:13063887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3月15日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第6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在老年人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均进行常规治療,其中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给予格列美脲、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及体重指数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人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情况,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2型糖尿病;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b)-007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不断得到改变。临床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且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高达2 400万,60岁以上老年患者数量更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1]。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关于在于促使血糖达标,帮助胰岛素功能尽快恢复,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了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在老年人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该文以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年龄大于60岁,且自愿接受该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疾病、肿瘤疾病、精神障碍疾病及拒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将入选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60岁,年龄最大82岁,平均年龄为(72.11±3.02)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61岁,年龄最大85岁,平均年龄为(73.24±3.5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前均要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以及体重指数;接受治疗期间,每周定时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将空腹血糖小于6.5 mmol/L、餐后2 h血糖小于8 mmol/L作为血糖控制目标。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知识宣讲、饮食指导等,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批准文号H20023370)1 g/d,1~2次/d,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格列美脲片(批准文号H20057672)1 mg,1次/d,早餐前30 min口服,具体用量可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最大剂量不超过6 mg/d。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低血糖(≤2.8 mmol/L)反应次数及肝肾功能情况。治疗12周以后,复查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以及体重质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及体重指数(BMI)等指标;并分别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但血糖≤2.8 mmol/L,且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即为严重低血糖事件[2]。

    1.4 疗效评价标准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治疗后,依据空腹血糖下降程度进行效果评价:显效,即空腹血糖小于等于7.2 mmol/L;有效,即空腹血糖小于等于8.3 mmol/L,大于7.2 mmol/L;无效,即空腹血糖变化不显著,或者大于等于8.3 mmol/L[3]。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显著高于对照组(77.5%)(P<0.05),详情见表1所示。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相关检测指标

    治疗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关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低血糖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低血糖1例,胃肠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发病率较高。糖尿病作为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多,比如下肢血管病变、间歇性跛足、下肢缺血性坏疽等。由于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长,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规律用药、选择合理安全的降糖药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之处。2型糖尿病作为糖尿病的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占糖尿病类型的85%[4]。同时,2型糖尿病属于进展性疾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临床治疗时以控制饮食、加强运动锻炼为基础,并辅助治疗药物,包括胰岛素、格列美脲、二甲双胍等。, http://www.100md.com(陈绍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