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社区医学杂志》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95397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预防与控制(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
     暂停。

    2.2.2.2 血流产生漩涡“湍流”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正常的血液“层流”中.流速较慢的血浆沿血管壁“边流”,将血液“轴流”中流速较快的血细胞等有形成分与血管壁隔开,阻止了血小板与血管内膜接触和激活。“湍流”是机体血液流动的特殊流场,迎流侧血管壁处血流切应力最大,其对侧血管壁处血流切应力最小,使血液呈不规则的正向、横向和逆向流动,导致湍流处血流速度减慢,但沿血管壁的流速反而加快。在湍流中当迎流侧血流切变应力大于40 Pa时,极易造成VEC损伤;湍流中血小板和血细胞间的碰撞机会增多,血小板易于被激活聚集;湍流中血小板易于进入边流,与血管内膜接触和粘附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湍流中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因此,发生湍流的血管处易并发血栓形成。动脉血管分支的解剖结构是导致血液湍流的生理因素;AS造成的血管狭窄和粥样斑块溃疡灶,以及高血压或AS造成的动脉瘤,是导致血液湍流的病理机制。

    2.2.3 血液凝固性增加时血栓形成的机制 血液凝固性增加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呈现为高凝血因子、低抗凝活性的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血小板增多时易于活化,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性降低时易于形成血栓 ......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2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