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服用中药 > 信息
编号:11949709
中药煎煮的方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5日 《社区医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分进行化合反应。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现综述如下。

    1 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 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少。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 http://www.100md.com
    3 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 min,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 cm,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 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在生活中可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分发生沉淀反应。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 cm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cm,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 min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 百拇医药
    5 煎煮方法

    5.1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分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 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分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人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 min,二煎10~20min。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10~20 min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 min,二煎为20~30 min。三煎为10~20 min。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分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 http://www.100md.com
    5.3 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分的15%~25%。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 ml,学龄期儿童100ml,婴幼儿50ml为宜。按1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ml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m1日服2次,婴幼儿100ml。日服2次为宜。

    6 服法

    服用中药,许多人的习惯是一剂中药煎两次,分头汁和二汁分别服用。其实,这种服法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药中易溶的甙类、多糖类、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在头煎中含量较多,其他难溶有效成分则煎出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时,易溶的有效成分可能含量已很低,难溶有效成分则煎出较多,故两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不一致,药效也差异很大。所以,服用中药一般应将煎煮2或3次的中药液体合并,搅拌均匀后分为2或3份,分别于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发挥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来说,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4h左右服药1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幼儿或呕吐病人因为服用药物有困难则可以分多次服完。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h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服用清热解表药后,不宜吹风,并观察有无出汗和体温、脉搏的变化:润肠的泻药, 百拇医药(郭秀丽)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服用中药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