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呼吸内科 > 肺肿瘤 > 肺癌
编号:13576305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1日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4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治疗,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综述
     [摘要]肿瘤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在肺癌临床实践以及药物临床试验中起到“标尺”作用,传统评价标准适用于放化疗,其肿瘤退缩模式遵循指数杀伤规律。而新型靶向药物作用于特定基因位点,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其毒性小、肿瘤变化不明显。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明显,其治疗作用机制不同,肿瘤退缩模式不同,选择适当标准对其疗效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对正确选择药物、及时更换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分子靶向治疗;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综述

    肺癌病死率居全球恶性肿瘤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5%,而中晚期者占70%~80%。传统全身治疗方法——化疗因“毒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已进入发展瓶颈期。近年来,作用于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因“高疗效、低毒性”优势占重要地位。驱动基因指导下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所具有的特异性分子为研究靶点,利用相对应的分子靶向药物特异性阻断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从分子水平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后肿瘤退缩方式不同,如何客观、准确评价其疗效,对新药研发、临床医师及时更换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