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 2007年第3期
编号:11544029
22例抗HIV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分析与处理
http://www.100md.com 2007年3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 2007年第3期
     【摘 要】 目地 了解抗HIV治疗的药物副作用发生与处理方法。方法 对22例接受抗HIV治疗的AIDS患者药物副作用发生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45.4%的对象出现药物性皮疹;13.6%的对象发生神经、肌肉症状;77.2%的对象发生乳酸酸中毒症状;9.0%的对象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35.9%的对象发生肝毒性;9.0%的对象发生中枢神经毒性。经过相应处理,大多数能控制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结论 抗HIV治疗联合用药过程中会出现不同临床表现的药物毒副作用,通过减少服药剂量、延长药物导入期、停药及停药后导入及更换治疗方案等方法能够基本控制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

    【关键词】 HIV 药物副作用 贫血

    【中图分类号】 R730.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7)03-0197-01
, 百拇医药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应用显著降低了AIDS相关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可是多达25%的患者由于药物毒性作用或治疗的前8个月不能耐受[1],使治疗失败。我中心自2003年首例开展国家免费抗HIV治疗工作以来,累计治疗21例AIDS患者,现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以便能使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意识到药物潜在的严重的毒副作用并及时作出处理。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2例AIDS患者中有12例为单采浆感染,8例为经性传播感染,2例为母婴传播感染。在服药之前,已经确认HIV阳性。其中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65岁,均为有临床症状的AIDS患者。

    1.2治疗方法 22例均为要求或自愿接受国产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三联方案治疗。2006年改为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奈韦拉平(NVP)三联方案治疗。共中AZT、ddI、拉米夫定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NVP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AZT用法:每12小时1次,每次300MG口服;ddI用法:每12小时1次,每次250MG口服;NVP用法:最初14天为导入期,200MG/天口服,若无明显皮疹,第15天开始每天2次,每次200MG口服;拉米夫定用法:每12小时一次,每次150mg口服。
, 百拇医药
    1.3药物副作用临床表现及对症处理

    1.3.1药物性皮疹。1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皮疹,占治疗对象的45.4%,发生在服药后4周内。其中9例表现为面部、躯干、四肢出现轻到中度伴有或不伴有搔痒的斑丘疹,1例出现严重的皮疹,表现为全身皮疹并伴表皮剥脱导致死亡。皮疹为NVP最常见的副作用[1],在NVP药物导入期,如果出现轻或中度皮疹,应该坚持治疗并维持药物给入剂量;超过药物导入期,皮疹仍未消失,则采取停药待皮诊消失后重新导入的办法坚持治疗,并延长药物导入期2周,如未再出现皮疹,则正常服药治疗。通过调整服药方案,5例轻至中度治疗对象成功度过NVP药物导入期。

    1.3.2神经、肌肉症状。3例病人在用药4周后,产生手脚刺痛及烧灼感,行走时更加明显,占治疗对象的13.6%。症状持续时间约1-2周,未经处理,自行消失。

    1.3.3乳酸酸中毒症状。17例病人在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占治疗对象的77.2%。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时有发生。通过停药,给予维生素B复合物和辅酶Q等药物治疗及更换治疗方案(改ddI为拉米夫定)症状得以控制。
, http://www.100md.com
    1.3.4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通过每季度治疗病人各项生化指标检测,2例病人在服药后6周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占治疗对象的9.0%。通过减少给药剂量或停止用药得以控制。

    1.3.5肝毒性。8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出现肝脏转氨酶升高,占治疗对象的35.9%。7例通过停药及护肝药物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后重新用药,1例不能纠正导致死亡。

    1.3.6中枢神经毒性。2例病人服药约8周时出现中枢神经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不适、头晕、失眠等,占治疗对象的9.0%。此症状为一过性反应,未经药物处理,症状自行消失。

    2 分析

    2.1上述各类临床症状为NRTIs和NNRTIs联合用药过程中药物毒副作用的不同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2.2高效抗逆转录抗病毒治疗,顺利渡过前8个月的药物副作用耐受期,是治疗成败的关健,临床治疗医师要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及时对症处理。本报道中药物副作用多数出现在治疗前8周。

    2.3治疗前临床医师要向患者告知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并要求病人及时将信息反馈,以便及时作出处理。

    2.4概况抗病毒治疗药物副作用处理方法主要有:对症处理、减少服药剂量、延长药物导入期、停药及停药后导入及更换治疗方案等。

    参考文献

    [1] 沈成利,吴昊.抗HIV治疗的副作用(一)——核苷类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抑制剂【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3):228-229, 百拇医药(向 英 李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