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健康文摘B版》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83929
中“人均预期寿命”将提高一岁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11年第6期
     提起寿星,很多中国人会想起传说中的彭祖,他生于夏、卒于商,享年800高龄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千年梦想。近来,“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一岁”的话题,引起了国人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其列为一个预期性指标,提出到“十二五”末,人均预期寿命由“十一五”的73.5岁增至74.5岁。

    那么,人均预期寿命是怎么预测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高不高?如何才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的只是当前的死亡水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千古慨叹,引发人们对生命长度的探问:人究竟能活多久?

    “有确凿文件证明的史上最老寿星,享年122岁又164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介绍,“这位生于1875年2月21日的法国女性,名字叫詹妮·路易·卡门。”

    “长寿老人的冠军纪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生活质量的水平。”姜卫平表示,千百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幸福指标。但是,由于受经济社会条件和卫生医疗水平的限制,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群的寿命大相径庭;由于体质、遗传、生活方式等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命长短也相差悬殊。

    那么,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全体人口的生命长短如何考量呢?

    “最常用的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说,人均预期寿命简言之,就是假定有一批人,从0岁开始,按照目前各年龄段死亡率逐年走过,队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一人终老。统计这批人平均的死亡年龄,就是预期寿命。

    翟振武进一步解释,从理论上讲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9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