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0年第4期
编号:12037082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少年壮志不言愁

     三位妈妈的爱

    在富饶、美丽的苏北平原,有座文化古城淮安,城内有条叫做“驸马巷”的小巷,巷中有一所三进院落组成的宅院。1898年3月5日,东宅院的一间屋子里忙碌异常,在一位产妇的呻吟声中,一个男婴出生了。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他的父母给他取幼名叫“大鸾”。传说中,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1899年初,周恩来最小的叔父周贻淦一病不起。为了使贻淦在弥留之际得到一点安慰,也为使他的妻子陈氏有所寄托,恩来的父母决定把自己不满周岁的头生子周恩来过继给他们“冲喜”。

    陈氏寡居后,养子周恩来成了她唯一的希望与寄托,她把最炽热的母爱无私的献给了年幼的周恩来,她还为养子请了一位勤劳善良的乳母——蒋江氏。 养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勤于书画,爱好诗文,是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从4岁起,陈氏每天教他读书识字,背诵唐诗宋词,还给他讲故事。养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幼年周恩来性格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影响很大。

    从蒋妈妈那里,周恩来学到的是另外一种知识。蒋氏勤劳简朴,在用乳汁哺育小恩来的同时,也向他灌输了朴素的感情。春天到了,小恩来和蒋妈妈种了几棵南瓜。秋天,结了几个大南瓜,小恩来高兴极了,从心里钦佩蒋妈妈。

    由于生母万氏性格爽朗,待人接物礼节周全,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要请她出面调解。这对周恩来的性格的养成是很好的熏陶,三位母亲,把同样的慈爱给予周恩来,也以不同的性格,给周恩来以不同的影响。

    品德的培养

    故事一: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到蒋妈妈家来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63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2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