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1年第1期
编号:12101292
笔苍随情走 墨润自天成

     刘振江(易石)男,1952年1月(农历辛卯年腊月)生,山东滨州人。1969入伍,1995转业。曾任《通信战士》杂志美编,为《解放军画报》写书法标题字多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会员、台湾《中华艺术学会》书法名誉理事。宣武书法家协会理事。

    曾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进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和素养,作品笔圣苍秀、典雅清新。

    在我认识的书画家中,刘振江是一位为人朴实谦和,治学严谨且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高手。他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良好的艺术气质和素养,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广取博采,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全军大展并获奖。刘振江潜心传统书画,汲取众家之长,笔耕不辍,使自己的笔墨有了更精进之喜。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书画活动为灾区捐赠多件书画作品,奉献爱心。人品、画品,令人敬佩。

    刘振江1952年1月出生在山东滨州一个农民家庭,五、六十年代的山东农村生活清贫,物资缺乏,文化落后,少年时代的他对写写画画特别有兴趣,农村集市上的年画,小人书,还有灶旁张贴的灶王爷画像都是他的启蒙老师和临摹教材。乡下条件差,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在木板上画。刘振江的父亲是个兽医,算是个“文化人”,受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刘振江对练习书法很感兴趣,那时农村没有电灯,晚上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练习写大字常常到深夜,有时不小心头发就被灯火燎焦,经过几年的练习,刘振江的毛笔字已写得有模有样了,受到学校老师和乡亲们的赞扬。1966年,刘振江进入山东滨县一中学习,不久“文革”开始了,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到处都是毛主席画像,受当时气氛的感染,刘振江也学着画毛主席像,家里没有像样的大桌,就在一个矮腿饭桌上画,由于桌上的木板不平,作画时必须不断挪动画纸,他还用牙膏代替过白颜料。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刘振江画了大量的宣传画、素描剪纸等“红色作品”。

    1969年冬,刘振江应征入伍,当接兵的连长看到贴满了墙的“马、恩、列、斯、毛”画像,书法、剪纸等时,顿时惊呆了,他赞叹道:“我接过很多地方的兵,还没见过这么痴迷写字画画的人呢!”后来,刘振江当了一名通信兵,紧张繁忙的军营生活和夜以继目的通信值勤并没有使刘振江放下手中的画笔,连队的黑板报、墙报、战士园地、宣传橱窗都是他施展才华的好天地。1975年,通信兵组织美术创作集训班刘振江作为部队的美术骨干被抽调到西安参加集训,担任教学的是西安美院的杨国光老师,3个多月的集训,不仅使刘振江在美术知识、理论等方面大开眼界,在绘画技巧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他创作的中国画《西沙报捷》入选了全军美展。让刘振江收获最大的是,杨老师为人谦和不善言辞,凡事认真的态度深深影响着他。老师淡泊名利治学严谨,满腹经纶但不显山露水,他的速写、素描画得精准却从不张扬,令人叹服。刘振江牢记老师的教诲: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学画首先学做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这些从没听说过的话语看似平常,却包含着很深的哲理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刘振江终身受益。

    80年代初刘振江开始学习中国山水画,他利用晚上时间骑着自行车到“西单夜校”自费学习,从临摹芥子园入手,临摹了大量的古代优秀山水技法。1985年创作《幽谷雄姿》获通信兵“两用人才比武大会绘画”一等奖。之后又结识了吴悦石、刘怀山程振国先生,受益匪浅。1989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后又转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先后得到刘大为、吴必端钱绍武、韩国臻等老师的亲授,技艺又进。“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刘振江深入太行山写生并创作六尺四条屏《老区风情》入展全军美展,他还以太行山“王莽岭”为素材创作巨幅国画《山岳图》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

    刘振江喜爱画峡江、长江三峡,观他的画犹如置身在画中。他画峡江追求壮美雄强的气势,笔墨浑厚,以势取胜,他认为一幅山水画,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简单描写,而是画家用笔墨诉说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写出自己内心对大自然的真切感悟。他游长江三峡,画了厚厚的一本速写,归来后创作巨幅国画《峡江图》(410×136厘米)。此画由著名书法家夏湘平先生题字,被北京前门烤鸭店陈列、收藏。1990年刘振江调入《通信战士》杂志社任美术编辑,应著名书法家李力生约稿,为《解放军画报》书写书法标题,由于刘振江的字苍劲有力、雅俗共赏而深受全军官兵的喜爱,这一约就是4年,为《解放军画报》写书法标题200多条。那期间,全国各大报刊、军内外杂志发表了他许多书法作品。1993年,刘振江在全军书法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有一位著名作家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劲旅驰骋向天涯”,在出版前特别要求刘振江为他书写标题,并表示稿费从优。李力生先生对刘振江的字赞赏有加,专门给予评价:“几年来,刘振江默默耕耘,为《解放军画报》写了很多精彩的标题字,受到读者的好评。他的书法成就无须我多说,其书法显然是承颜、柳及怀素一派,笔墨与结构间渗透出北魏墓志造像的粗犷精秀风韵,因此,他的作品显得既雄厚古朴又清雅洒脱”。

    刘振江1999年获北京第三届文化艺术节书法二等奖,2004年获曼谷当代水墨名家墨迹作品展银奖。近年来他又对怀素小草用功尤勤,在章法安排上借鉴美术、构成的元素进行尝试,他利用大字小字的悬殊、墨色浓淡苍润的变化布局疏密的对比,大胆留白,有意造险,追求黑白灰红(一般先用淡墨写,待干后再写浓墨,盖印章)的效果,使作品增添了新的气象,清雅别致,新意迭出。刘振江自己撰写过一幅对联:“将浓遂枯虚实苍秀,带燥方润藏露参差”。他师古不泥古,用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审美情趣,笔随情走,风格独特。使作品灵秀天成,清雅脱俗、耐人寻味。

    刘振江戏称自己是“杂家”,他在古典文学,诗歌散文、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古典音乐,书画摄影、装帧设计、戏曲曲艺、收藏鉴赏等领域都有所涉猎。“书画同源”,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对他的书画创作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高水准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使作品常新、有内涵,有品位。纵观他的作品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大都笔墨苍秀,典雅清新,在表现作品的同耐,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意境和精神,凡此种种,才能的作品高雅,作品高雅乃人之高雅,如此作品可赏,人可交。

    (编辑 刘婧娴)(朱铁力)
    婵烇絽娲犻崜婵囧閸涱喚顩烽柛娑卞墰鏉╂棃鏌涘▎蹇撯偓浠嬪焵椤掆偓閸犳稓妲愬┑鍥┾枖鐎广儱妫涢埀顒夊灦楠炲骞囬鍛簥婵炶揪绲惧ú鎴犵不閿濆拋鍤堝Δ锔筋儥閸炴挳鏌曢崱鏇犲妽閻㈩垰缍婇幊锟犲箛椤撶偟浠愰梺鍦瑰ú銈囨閳哄懎违闁稿本绋掗悗顔剧磼閺冨倸啸濠⒀勵殜瀵爼宕橀妸褎鍓戞繛瀛樼矊妤犲摜鏁锔藉婵$偛澧界粙濠囨煛婢跺﹤鏆曟慨鐟邦樀閺佸秴鐣濋崘顭戜户闂佽鍠撻崝蹇涱敇缂佹ḿ鈻旈柣鎴烇供閸斿啴鏌¢崒姘煑缂佹顦遍埀顒冾潐缁繘锝為敃鍌氱哗閻犻缚娅g粔鍨€掑顓犫槈闁靛洤娲ㄩ埀顒傤攰濞夋盯宕㈤妶鍥ㄥ鐟滅増甯楅~澶愭偣閸ワ妇涓茬紒杈ㄧ箘閹风娀鎮滈挊澶夌病婵炲濮鹃崺鏍垂閵娾晜鍋ㄥù锝呭暟濡牓姊洪锝嗙殤闁绘搫绻濋獮瀣箣濠婂嫮鎷ㄩ梺鎸庣☉閺堫剟宕瑰⿰鍕浄妞ゆ帊鐒﹂弳顏堟煕閹哄秴宓嗛柍褜鍓氬銊╂偂閿熺姴瑙﹂幖鎼灣缁€澶娒归崗鍏肩殤闁绘繃鐩畷锟犲礃閼碱剚顔戦梺璇″枔閸斿骸鈻撻幋鐐村婵犲﹤鍟幆鍌毭归悩鎻掝劉婵犫偓閹殿喚纾鹃柟瀵稿Х瑜版煡鏌涢幒鏂库枅婵炲懎閰f俊鎾晸閿燂拷

   閻庣敻鍋婇崰鏇熺┍婵犲洤妫橀柛銉㈡櫇瑜帮拷  闂佺ǹ绻楀▍鏇㈠极閻愮儤鍎岄柣鎰靛墮椤庯拷  闁荤姴娲ょ€氼垶顢欓幋锕€绀勯柣妯诲絻缂嶏拷  闂佺懓鍚嬬划搴ㄥ磼閵娾晛鍗抽柡澶嬪焾濡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