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风波:从理性爱国到道德崇拜
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反对,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所有者签订了“购岛”合同。11日起,大陆至少有85个城市民众举行反日游行,部分地方还出现民众打砸日系车、日资商店事件,舆论普遍对此表示了失望和否定。这一场不小的风波,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理性爱国”的讨论。或许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弄懂这四个字得从什么是国家、什么是民族、什么是政府的基础定义起步。
在维基百科里,“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实际上是没有具体边界的;然而,“它也可以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而“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再看民族一词,“指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
在这两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首先国家与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因而现今的国家可以按照内部民族数量的多寡分为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但不论是哪一种,国家与一个民族的内部公民都分享着相互的认同感。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就提到民族感以及民族国家的起源首先必须有民族个体之间的相互认知,以这种认知为起到引发共同体的认可。
在这场爱国运动中也正是这种“共同体心理”造成了异口同声的多城市游行集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