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青春期健康》 > 2018年第12期
编号:13265144
孟子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日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8年第12期
     在战国时期争鸣的诸子百家当中,孟子曾一度被人们误解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典型代表。如战国末期的大儒荀子就曾讽刺其虚浮不实,甚至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虽然孟子的一些思想的确失之太理想化,如“井田制”“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但仔细品读《孟子》其书,其中的不少思想都具有超越时空、跨越时代的特质。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思想学说的精髓,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点,通过“推恩”方式阐释孔子之道。就伦理学说而言,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以人为本思想,而且仁爱思想更兼及草木禽兽,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念,对传统中国乃至当下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孟子的“五行”观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由于孟子和子思具有共同的学术旨趣和特殊地位,自宋代开始多将二人视为孔子学说的嫡传,合称“思孟”。就子思对孟子的影响而言,最直接的依据,可能就是荀子所说的“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就后世学者的诠释来看,这里的“五行”有不同的说法,如王先谦力主为“仁、义、礼、智、信”,杨朝明先生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及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认为是“仁、义、礼、智、圣”。目前,就何谓“五行”,学术界的看法还不尽相同。
, 百拇医药
    春秋时期之前的“五行”应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自然界由这五种基本的要素构成,它们相生相克,导致大自然的变化,进而影响人类命运。如《尚书·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里的“五行”学者多解释为“五行之德”。从先秦诸子征引“五行”的状况看,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并深刻影响着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曾说:“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孔子这里的“五行”与“五帝”相配,成为原始儒学体系中最核心的观念之一。

    除相生相克的“五行”外,“仁、义、礼、智、信”是长期以来被后世儒家视为正统的“五行”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无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孔子最早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后孟子加入“智”,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尽管孔、孟都强调“信”,但将“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的发明权赋予孔、孟,目前还缺乏确切的文献依据,如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庞朴先生说:“在流传下来的孟子书上,以及相传为子思书上(《中庸》《缁衣》等),也找不到直白无隐的可以佐证荀子的什么五行说。”当然,为诠释荀子的“五行”说,后世学者多将汉代时期形成的“五常之道”追溯到子思、孟子,甚至直指孔、孟,甚至似乎成为学术界的权威说法。
, 百拇医药
    地下文献的出土则对此说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甲卷本后有《五行》篇,其中明确把“仁、义、礼、智、圣”称为“五行”,开篇就说:“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该篇的说法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而湖北郭店楚墓竹简《五行》也与此相呼应。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先生解释说:“从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出发,依据郭店竹简出土后研究的新发展,可以推定《五行》篇经部为子思作、说部为孟子作,这一结论呼应了荀子的所谓‘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可以说,新出土简帛文献似乎正在打破着以往人们对思孟之“五行”说的成见。

    细心研读《孟子·尽心下》,可以发现孟子早就给予了重要的提示,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由于该说与传统的“四端”“五行”不符,有学者便将“圣人之于天道”视为后儒的“臆改”,如有学者说:“孟轲的时候,‘圣’字已经有了超人的意思,他也曾用过(如《尽心下》的‘大而化之之谓圣’);但‘圣之于天道也’的‘圣’字,却是‘案往旧’而来……后儒无见于此,只知道‘仁义礼智信’,不知‘仁义礼智圣’,奋笔臆改,所以才出来了‘圣人之于天道也’这样的错误。”如果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楚墓竹简《五行》记载不误,那么《荀子·非十二子》中的“五行”就应是“仁、义、礼、智、圣”,而非传统学者坚守的“仁、义、礼、智、信”。
, 百拇医药
    二、孟子“五伦”说

    在鄒城孟府大门上方现存有“礼门义路”的匾额,内容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里的“礼”和“义”指的是社会运行的规律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法则。孟子认为,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春秋以来社会的混乱根源于时人不遵守规矩和礼制,如杨海文先生在《我养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中说:“战国时期,一面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一面是狼烟四起。前者属于客观自然性的生存困境,后者属于政治经济性的生存困境。此外,孟子还得拷问那个时代愈来愈剧烈的礼坏乐崩,注意的焦点不得不转向伦理道德性的生存困境。”在旧的社会秩序已经打破,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形成之际,孟子提出了“五伦”学说。

    在传统观念中,“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则当属理想状态。当然,现实社会的关系特别复杂,并非只有父子、君臣,孟子归纳出五种核心的伦理,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民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孟子看来,君臣、父子、夫妇等五伦是先王们在教化百姓时凝练出的人伦思想精髓。, 百拇医药(魏衍华)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