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风俗礼仪(1)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http://www.100md.com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农历九月会举办祭祀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人祭祀大火的仪式。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心生忧惧,因此,一如“大火”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礼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台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 百拇医药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英、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辞青
重阳日在民众生活中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就如上巳日时,人们在渡过漫长冬季后会以春游来庆祝春天到来一样,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重阳日,人们会有秋游,所以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民俗。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对节气的感受展开。
登高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沿袭至今,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风俗的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分为高山、高楼、高台。“重阳登高畅享清气”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 http://www.100md.com
求寿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载:“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据说重阳节求寿习俗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而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祭祖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簪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重阳节回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中国古俗中,菊是长寿之花,菊花象征长寿,文人们又赋予其凌霜不屈的象征意义。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例如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除了赏菊,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百拇医药(古水)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http://www.100md.com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农历九月会举办祭祀活动。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人祭祀大火的仪式。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心生忧惧,因此,一如“大火”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礼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台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 百拇医药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农历九月九日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英、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
辞青
重阳日在民众生活中是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就如上巳日时,人们在渡过漫长冬季后会以春游来庆祝春天到来一样,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重阳日,人们会有秋游,所以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民俗。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对节气的感受展开。
登高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沿袭至今,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风俗的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分为高山、高楼、高台。“重阳登高畅享清气”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 http://www.100md.com
求寿
汉代<西京杂记》中有载:“九月九日,佩茱英,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魏文帝曹丕就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据说重阳节求寿习俗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而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的宴会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
祭祖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赏菊簪菊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重阳节回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在中国古俗中,菊是长寿之花,菊花象征长寿,文人们又赋予其凌霜不屈的象征意义。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例如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除了赏菊,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百拇医药(古水)
参见:首页 > 专题 > 与卫生有关节日 > 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