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的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及并发症,为提高口腔征集固定矫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 11 月-2012年 11 月来该院就诊的120例实施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的诊治资料,统计患者的正畸效果及并发症并分析。 结果:20例患者共有806颗牙齿,治疗后的 PAR 分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的62例颗牙齿治疗后发生脱矿,脱矿率为7.7%。 结论:用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口腔畸形的疗效确切,但其牙釉质脱矿发病率较高。
关键词: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并发症;牙釉质脱矿【中图分类号】R78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2-0030-01
在正畸治疗中,固定矫治器因它的高效能被应用于临床,但在矫治过程中,因为矫治器的使用使牙面不易清洁,而最终导致牙釉质脱矿。据国内学者调查,釉质脱矿的发病率高达59.4%,牙釉质脱矿、龋坏与菌斑的附着密切相关。但是作者发现临床上牙列各部位的菌斑附着是不一致的,由于正畸而引起的牙釉质脱矿情况也有一定规律[1]。所以作者对不同时期菌斑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牙列,不同牙位的菌斑堆积情况进行检测和对比,以找出规律,进一步为临床防龋提供依据。回顾分析2011年 11 月-2012年 11 月来该院就诊的120例实施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的诊治资料,统计患者的正畸效果及并发症并分析。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顾分析2011年 11 月-2012年 11 月来该院就诊的120例实施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的诊治资料,其中男56人,女64人。平均年龄(13.58±1.82)岁。
1.2方法:120例患者共有806颗牙齿采用标准正畸固定矫治技术,根据患者的情况分别采取方丝弓矫治技术和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托槽用粘合剂,带环采用玻璃离子粘固剂,平均疗程为18个月。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PAR分值评定,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统计。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观察 按照 Richmond 等[1]所指定的 PAR 指数测量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牙模的 PAR 指数进行测量。 具体测量项目有:上下牙弓前牙排列、后牙排列、后牙咬合关系、覆骀、覆盖和中线情况。
1.3.2并发症观察 重点检查釉质脱矿 ,具体方法为 :将牙齿表面的粘接剂去除,用 75%酒精擦拭牙面,观察牙面,牙面呈现粗糙,表面有色斑或小凹陷者为釉质脱矿。
2结果
120例患者共有806颗牙齿,治疗后的 PAR 分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的62例颗牙齿治疗后发生脱矿,脱矿率为7.7%。
3讨论
国外的调查曾报导,戴矫治器的儿童比不戴矫治器的儿童牙面的菌斑指数反而下降,作者的调查结果与他们有所不同,戴上矫治器后的菌斑指数比矫治前明显升高。装上固定矫治器后,由于托槽和钢丝的阻挡,残留粘结剂的影响,牙面不易清洁,容易造成菌斑的堆积[2]。此次调查中发现,菌斑堆积主要集中在牙颈部和托槽四周,这与釉质脱矿的好发部位相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上牙列菌斑指数>下牙列菌斑指数,这与下牙列因咀嚼作用,唾液的冲洗作用,自洁能力比较强有关。前牙的菌斑指数>后牙的菌斑指数,因为前牙区弓丝多弯制闭合曲,小圈曲,影响清洁,容易造成菌斑堆积。此外,装上托槽后,患者常尽量避免前牙切咬食物,使前牙的自洁功能减少。造成前牙区多见龋坏[3]。尖牙,双尖牙的同名牙左侧的菌斑值(张平)
闁诲海鏁婚崑濠囧窗閺囩喓鈹嶅┑鐘叉搐濡﹢鏌涢妷銏℃珖鐟滃府鎷�
闂備胶枪缁绘鈻嶉弴銏犳瀬闁绘劗鍎ら崕宀勬煟閹伴潧澧い搴嫹
闂佽崵濮村ú銈団偓姘煎灦椤㈡瑩骞嬮敃鈧粈鍕煟濡绲荤紓宥忔嫹
闂備胶鎳撻崥瀣垝鎼淬劌纾奸柕濞炬櫅閸楁娊鏌℃径瀣劸婵☆垽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