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14期
编号:11479739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7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7年第14期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于每晚灌肠前先用开塞露排便,再用注射器接吸痰管(代肛管)方法,灌肠后不断改变体位,观察其疗效及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改良;保留灌肠;中药;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087-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与遗传及免疫有关的非特异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癌变率与患病时间呈正相关[1]。2004年10月~2007年2月,我们采用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94例均是住院患者,按住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97例,男57例,女40例,年龄17~72岁,病程1个月~12年,病变累及直肠9例,直乙结肠19例,直乙降结肠33例,直乙降横结肠24例,全结肠12例。对照组男51例,女46例,年龄20~70岁,病程2个月~10年,病变累及直肠16例,直乙结肠22例,直乙降结肠35例,直乙降横结肠16例,全结肠8例。均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部分患者有假息肉形成等特征,均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80%的病变是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重者可出现发热,部分患者可伴有关节痛症状。

    1.2 方法

    1.2.1 药物制备方法将黄连15 g、黄柏15 g、白头翁15 g、茜草根15 g、紫草根15 g、诃子6 g、仙鹤草10 g等中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再煮半小时后滤出,煎至150~200 ml备用,将白芨15 g研成粉、青黛15 g加入药汤搅匀后备用。
, 百拇医药
    1.2.2 治疗方法观察组每晚睡前让患者侧卧经肛门挤入开塞露2支(40 ml),休息片刻,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未排便者用温开水常规清洁灌肠[2],然后取左侧卧位,采用100 ml注射器抽吸药汤后与一次性吸痰管连接,吸痰管前端涂少许石蜡油,由肛门缓慢插入20~30 cm,将39~41℃的中药缓慢注入后取胸膝卧位30 min[3],然后采取右侧卧位,多次变换体位,让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佳,以便药物在肠内更好的吸收。每晚1次,重者可2次/d,2个月1个疗程,维持2~3疗程。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两组所用药物相同。

    1.3 疗效标准

    6个月复查:①痊愈:表现为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大便常规正常,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每日排便1~2次,大便成形;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结肠镜检查肠黏膜溃疡出血较前明显好转,大便常规正常,每日排便3~4次,大便基本成形;③无效:症状无改变。

    2 结果
, 百拇医药
    2.1 两组疗效比较(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池泻、痢疾、五更泻”范畴,本病多属湿浊垢反复侵袭肠粘膜所致。中药方中黄连、黄柏、白头翁[4]主要作用为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痢;仙鹤草、白芨主要有收敛止血、解毒、消肿生肌等功效,诸药合用达到消炎、消肿、减少出血,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传统保留灌肠法中药一般停留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故对于该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但对于横结肠和降结肠的病变效果不明显。本研究采用改良的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不仅对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治疗效果显著,而且对于横结肠和降结肠的病变疗效亦十分突出,考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肛管加直肠的长度约15~19 cm[5],而传统的灌肠方法肛管插入的长度为10~15 cm,药液直接作用于直肠,易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产生便意。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对压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阈值[6],当药液在直肠内积聚达150~200 ml,直肠内压力>7.3 kPa时,直肠壁感受器即产生强烈兴奋通过神经反射,立刻产生便意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不易保留。改良灌肠方法肛管插入深度为20~30 cm,避免了药液对直肠壁的刺激,且结肠长度长、容量大、离直肠压力感受器远,且有吸收水分作用,更易药液保留;同时药液易达病变部位,利于药液与病变肠黏膜接触,提高疗效。②我们采用左侧卧位-胸膝位-右侧卧位,多次变换体位,让药液能沿肠腔方向逆向流动,延长其肠内保留时间,能最大可能地将药液送到深部肠腔,充分发挥药物作用。③传统的灌肠方法使用的肛管较粗,质地较硬,有两个出水孔,流速过快,易产生便意,增加病人痛苦,选择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管体细而柔软,富有弹性,不但减轻患者不适感,而且减轻了肛管对肠黏膜的损伤及对直肠壁的机械刺激。④灌肠液温度易在39~41℃,若低于34℃,易引起肠蠕动增强和痉挛,加速排便反射引起或加重腹痛,温度过高易引起肠黏膜烫伤,加重肠管的充血和渗出[7]。⑤每晚睡前使用开塞露或清洁灌肠,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将肠腔内粪块、黏液、脓血、病原体、炎性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炎性介质等有效清除,从而使肠腔在清洁的状态下行中药保留灌肠,以利于顺利灌肠和药液在肠腔内保留。本研究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7例,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我们认为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34-739.

    [2]范传玲,张晶,方娟,等.药物灌肠前行清洁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11.

    [3]刘敏,汪令仙,黄埔沁媛.灌肠后胸膝卧位延长药物保留时间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23):46.

    [4]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6.41-59.

    [5]裘法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4-495.

    [6]姚泰.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0.

    [7]尹红,鲁桂鸣,李春香.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保留灌肠方法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499.

    (收稿日期:2007-04-20), 百拇医药(陈雁敏 邹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