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关键词]冠心病;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b)-121-01
心电图中Q-Td是指不同导联间Q-T间期差异的程度,它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均匀性,如果这种不均匀性持续增加,易形成多性折返,导致心肌传导性和自律性异常,促发各种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近年来发现Q-T的变化与某些心脏疾患有关[1]。为探讨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164例冠心病Q-Td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0年1月~200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64例,均符合《内科学》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24例,女40例,年龄37~90岁,平均66.32岁,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作V7~V9、V3R、V4R导联,持续心电监护3 d。将患者分为三个比较组,分组标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Ⅰ组):出现室颤、多行室性心动过速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Ⅱ组):出现偶发、频发、多源和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即为Ⅲ组。据统计Ⅰ组38例、Ⅱ组46例、Ⅲ组80例。测量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Q-T间期,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取其均值,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的Q间期,即得出Q-Td。经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取x±s,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Q-Td≤60 ms者86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例(占2.32%);Q-Td 61~99 ms者58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6例(占27.58%),二者有显著性差异(χ2=10,P<0.01)。Q-Td≥100 ms者20例,均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表1)。
3 讨论
Q-Td由Campbell等在1985年首次提出,Day等在1990年证实Q-Td代表心肌复极的不同程度,在冠心病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它间接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研究表明心肌缺血是引起Q-Td增大的重要原因,而且增大幅度与缺血严重程度有关,其机制可能是心肌缺血造成对局部心肌的氧和底物供应减少,细胞膜钠-钾泵能源不足,钙离子内流增加,导致复极过程延迟[3]。有报道Q-Td是显示预测各种原因导致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结果显示Q-Td与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程度有关,是临床上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心律失常性猝死的可靠指标,对于病情严重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追踪,及时发现Q-Td的变化,以指导治疗。
, 百拇医药
分析冠心病164例Q-Td结果显示:Ⅰ组、Ⅱ组、Ⅲ组,Q-Td有显著性差异。Q-Td≥100 ms者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表明Q-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所致局部低温,传导延迟,神经体液作用及局部细胞外低钙,心肌复极异常,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初起与结束均延迟,复极化过程延缓,心室不应期离散度增加,Q-Td值增大,引起激动的折返而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测量冠心病患者Q-Td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张燕,伍卫,张旭明.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J].新医学,1998,29(1)18-19.
[2]陈灏珠.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35-236.
[3]王东琦,薛小临,崔长宇,等.心肌缺血和冠状动脉病变对QTd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7,11(1):28.
(收稿日期:2007-03-26), http://www.100md.com(马新峰 赵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