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开:耕耘15年 传播藏医学
1992年创办北京藏医院,并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将其不断发展状大,成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民族医院,15年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民族医药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并将其作为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他,就是北京臧医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藏医院院长——黄福开,一位辛勤的园丁,一个热爱医药事业的民族赤子。
播种:让藏医学走出高原
黄福开出生于我国的中草药之乡——安徽淮南八公山,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医,他的启蒙老师是南京中医学院的一名老教授,自幼跟老师采药、切脉、针灸,使他从小就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军医。在部队工作期间,因为在医疗岗位上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86年,他从空军部队医院转业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带有雪域高原浓厚民族色彩的藏文化深深吸引了黄福开,而学医的他对藏医学更是情有独钟,他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藏医学。
黄福开说,藏医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防病治病经验的高度总结。藏医学与中医、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并称为四大传统医学体系,藏医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藏区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民俗等文化门类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藏族人民的疾病观、生命观、自然观、社会观。由于文化观念、医药理论的差异及语言隔阂等问题,内地对藏医学一直缺乏了解,而藏医学也因缺乏研究与传承而成为稀有的传统民族医学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如何发展这一医药文化遗产?如何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于藏医学的独特疗法?学习与研究藏医学使黄福开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让藏医学从高原走向全国,造福于全国百姓。
1992年,黄福开经过多方奔走,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后,在北京创办了北京藏医院。医院如同一株幼苗,在陌生的土壤中重新寻找生存的营养,而黄福开就是辛勤的园丁,他凭借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及对藏医学的热爱,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耕耘之中。
耕耘:保持特色 持之以恒
建院之初,黄福开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的考验,缺资金、缺人才、缺乏政策支持,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中。他带领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钻研藏医学的理论与诊疗技术,研究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这一干就是15年。
1996年,黄福开提出在北京藏医院实行专科专病建设,这是他总结经验、审时度势得出的创新性改革方法。他的构想是“以专病、专科、专药打造名医、名科、名药”,这也是保持民族医学特色的一条发展之路。于是,北京藏医学在以藏医为主的基础上,又引进了蒙医、壮医、土家医、彝医、朝鲜医等其他民族医,发展特色专科,建立了藏医心脑血管科、哮喘病、脑病、肾病、皮肤病等科室,在治疗上采用高活性、低污染的名贵藏药,还开展药浴等别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不久,北京藏医院就吸引了一大批患者,知名度迅速上升,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百拇医药
黄福开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1998年,在北京藏医院迁址朝阳区柳芳北里甲3号新门诊楼后,他及时提出了北京藏医院十大发展战略措施:第一,广揽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强科室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第二,加强科研力度,完成科研课题;第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第四,继续发扬创新精神;第五,提升服务质量;第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第七,加强医德建设;第八,汇纳百川,兼收并蓄,由藏医一枝独秀到多民族医百花齐放;第九,开门办院,广交朋友;第十,加强科室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他主张实行联合战略,与西藏藏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培养高层次的藏医人才。对本院职工实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进修深造。在医院管理中,黄福开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的风俗习惯,注重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黄福开说,北京藏医院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有一个热爱传统医学的集体,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和持之以恒共同成就了藏医院的不断发展。其实,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方法才打造了这样一支极具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医疗团队。
, 百拇医药
黄福开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藏医学,在创建医院的艰难日子里,他超负荷地工作,致使原有的腰椎病加重。他还患有冠心病,也曾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发作。然而,他衰弱的身体中却有着强大的动力在支撑,怀着对民族医学的热爱,牢记着医生的神圣使命,创造了中国民族医药业的奇迹。
收获:民族文化的窗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15年的耕耘,换来的是藏医学发展的丰硕果实。到2007年,北京藏医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余名工作人员,20多个民族医特色门诊,50多个综合科室,集民族医、中医、西医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黄福开带领民族医生诊治了各种疑难病症60余万人次,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医院在医疗教学、对外交流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对北京藏医院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作为民族文化在首都的一个窗口,北京藏医院较好地宣传了藏医药学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特色,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黄福开已经不仅是一位传承和发展藏医学的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 百拇医药
黄福开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医生,“我的专业是中医、藏医药,特别是中、藏、西医结合,同时还负责一些医疗保健工作,承担了藏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国家级课题研究”,黄福开如是说。十几年来他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他采用针灸手法治疗颈腰椎病,用藏、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弱智、脑瘫,老年性脑病、哮喘,均取得丰硕成果。他将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大量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有20多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他撰写的《西部开发形势下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获得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金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藏药学》《中国藏药浴》《中国藏医药文献目录索引》等学术著作,并多次受到国外学术机构的邀请,前往欧洲、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藏医院如今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各个国家的学术代表团纷纷来京进行学术交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也曾来医院参观,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医学研究者们对中国藏医学的精粹都发出由衷的赞叹。
展望:从民族的到世界的
, 百拇医药
北京藏医院的发展让黄福开更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他对自己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培养出更多精通藏医学的人才,并让藏医学从中国走向世界。
他制定了五年规划,希望藏医院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代表我国民族医学发展状况的对外窗口,逐步建立起国家级三级医院的规模,并在一些重点民族医学学科建立起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多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另外,藏医院还选定了在专科专项临床研究上的工作重点,如对心脑血管病、老年性脑病的研究及一些少数民族医技医法的研究。“十一五”期间,藏医院将抓紧开展对青藏高原的植物、矿物、动物等药用资源的调查,拿出一个对策性研究和持续性发展的方案,并逐步完成藏医藏药的现代化研究,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医学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
“藏医学博大精深,民族医药文化壮丽辉煌,我选择并为之奋斗一生。”黄福开的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信心,更感受到一种精神。新一轮的耕耘又开始了,我们期待着迎来下一个民族医药事业的丰收季节,这位辛勤的园丁,也必然将“桃李满天下”。, 百拇医药(王继珍 贾 茹)
播种:让藏医学走出高原
黄福开出生于我国的中草药之乡——安徽淮南八公山,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医,他的启蒙老师是南京中医学院的一名老教授,自幼跟老师采药、切脉、针灸,使他从小就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军医。在部队工作期间,因为在医疗岗位上表现突出,多次受到嘉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86年,他从空军部队医院转业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带有雪域高原浓厚民族色彩的藏文化深深吸引了黄福开,而学医的他对藏医学更是情有独钟,他开始全面、系统地研究藏医学。
黄福开说,藏医藏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防病治病经验的高度总结。藏医学与中医、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并称为四大传统医学体系,藏医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藏区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民俗等文化门类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藏族人民的疾病观、生命观、自然观、社会观。由于文化观念、医药理论的差异及语言隔阂等问题,内地对藏医学一直缺乏了解,而藏医学也因缺乏研究与传承而成为稀有的传统民族医学之一。
, http://www.100md.com
如何发展这一医药文化遗产?如何让更多的病人受益于藏医学的独特疗法?学习与研究藏医学使黄福开更增添了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产生了一个迫切的愿望:让藏医学从高原走向全国,造福于全国百姓。
1992年,黄福开经过多方奔走,得到有关领导的支持后,在北京创办了北京藏医院。医院如同一株幼苗,在陌生的土壤中重新寻找生存的营养,而黄福开就是辛勤的园丁,他凭借着多年的研究积累及对藏医学的热爱,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耕耘之中。
耕耘:保持特色 持之以恒
建院之初,黄福开面临的是重重困难的考验,缺资金、缺人才、缺乏政策支持,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与管理中。他带领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钻研藏医学的理论与诊疗技术,研究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这一干就是15年。
1996年,黄福开提出在北京藏医院实行专科专病建设,这是他总结经验、审时度势得出的创新性改革方法。他的构想是“以专病、专科、专药打造名医、名科、名药”,这也是保持民族医学特色的一条发展之路。于是,北京藏医学在以藏医为主的基础上,又引进了蒙医、壮医、土家医、彝医、朝鲜医等其他民族医,发展特色专科,建立了藏医心脑血管科、哮喘病、脑病、肾病、皮肤病等科室,在治疗上采用高活性、低污染的名贵藏药,还开展药浴等别具特色的治疗手段。不久,北京藏医院就吸引了一大批患者,知名度迅速上升,在特色化发展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 百拇医药
黄福开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1998年,在北京藏医院迁址朝阳区柳芳北里甲3号新门诊楼后,他及时提出了北京藏医院十大发展战略措施:第一,广揽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加强科室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第二,加强科研力度,完成科研课题;第三,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第四,继续发扬创新精神;第五,提升服务质量;第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病人满意为标准”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第七,加强医德建设;第八,汇纳百川,兼收并蓄,由藏医一枝独秀到多民族医百花齐放;第九,开门办院,广交朋友;第十,加强科室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他主张实行联合战略,与西藏藏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合作,培养高层次的藏医人才。对本院职工实行继续医学教育,鼓励职工进修深造。在医院管理中,黄福开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尊重少数民族员工的风俗习惯,注重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黄福开说,北京藏医院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有一个热爱传统医学的集体,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和持之以恒共同成就了藏医院的不断发展。其实,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方法才打造了这样一支极具凝聚力与战斗力的医疗团队。
, 百拇医药
黄福开十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发展藏医学,在创建医院的艰难日子里,他超负荷地工作,致使原有的腰椎病加重。他还患有冠心病,也曾因为过度劳累而导致发作。然而,他衰弱的身体中却有着强大的动力在支撑,怀着对民族医学的热爱,牢记着医生的神圣使命,创造了中国民族医药业的奇迹。
收获:民族文化的窗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15年的耕耘,换来的是藏医学发展的丰硕果实。到2007年,北京藏医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余名工作人员,20多个民族医特色门诊,50多个综合科室,集民族医、中医、西医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黄福开带领民族医生诊治了各种疑难病症60余万人次,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医院在医疗教学、对外交流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对北京藏医院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作为民族文化在首都的一个窗口,北京藏医院较好地宣传了藏医药学的悠久历史和发展特色,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政治影响。”黄福开已经不仅是一位传承和发展藏医学的医务工作者,更是一名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 百拇医药
黄福开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医生,“我的专业是中医、藏医药,特别是中、藏、西医结合,同时还负责一些医疗保健工作,承担了藏医学心脑血管疾病的国家级课题研究”,黄福开如是说。十几年来他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开展临床诊疗工作。他采用针灸手法治疗颈腰椎病,用藏、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弱智、脑瘫,老年性脑病、哮喘,均取得丰硕成果。他将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撰写了大量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有20多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他撰写的《西部开发形势下中国民族医药发展的五大战略》获得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优秀论文金奖,还主编出版了《中国藏药学》《中国藏药浴》《中国藏医药文献目录索引》等学术著作,并多次受到国外学术机构的邀请,前往欧洲、日本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藏医院如今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各个国家的学术代表团纷纷来京进行学术交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也曾来医院参观,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医学研究者们对中国藏医学的精粹都发出由衷的赞叹。
展望:从民族的到世界的
, 百拇医药
北京藏医院的发展让黄福开更坚定了自已的信念,他对自己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培养出更多精通藏医学的人才,并让藏医学从中国走向世界。
他制定了五年规划,希望藏医院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一个能够代表我国民族医学发展状况的对外窗口,逐步建立起国家级三级医院的规模,并在一些重点民族医学学科建立起长期的、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多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另外,藏医院还选定了在专科专项临床研究上的工作重点,如对心脑血管病、老年性脑病的研究及一些少数民族医技医法的研究。“十一五”期间,藏医院将抓紧开展对青藏高原的植物、矿物、动物等药用资源的调查,拿出一个对策性研究和持续性发展的方案,并逐步完成藏医藏药的现代化研究,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医学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
“藏医学博大精深,民族医药文化壮丽辉煌,我选择并为之奋斗一生。”黄福开的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信心,更感受到一种精神。新一轮的耕耘又开始了,我们期待着迎来下一个民族医药事业的丰收季节,这位辛勤的园丁,也必然将“桃李满天下”。, 百拇医药(王继珍 贾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