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7年第32期
编号:1151353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2)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07年第32期
     2.3 肌醇的补充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应用

    研究表明,补充肌醇及应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处于高糖条件下的周细胞起保护作用。目前报道已有100余种有体外活性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有托瑞司他、依帕司他、阿司他丁等,其中托瑞司他对牛晶状体醛糖还原酶有降低红细胞中的山梨醇水平的作用[6]。

    2.4 蛋白激酶C抑制剂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家族是由一组酶组成,二酯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是此组酶的一种激活剂。高血糖时,细胞内DAG浓度大量增加,此时PKC在视网膜中处于高水平。PKC活性增加后,可能通过引起组织缺氧,导致VEGF表达增加,进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新生血管形成,促使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7]。Aiello等[2]对动物玻璃体内注射及口服PKC抑制剂可阻断视网膜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使视网膜血流恢复正常。伴有视网膜缺血的转基因小鼠,敲除PKC基因后,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减少。Campochiaro等[8]对糖尿病患者口服PKC抑制剂PKC412,100 mg/d或更高剂量,能显著降低黄斑水肿,增加视力,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呕吐)。研究发现,中等至非常严重的DR患者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