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滴眼和雾化吸入治疗咽结合膜热
参见附件(691kb)。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新方法。方法:将56例咽结合膜热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α1b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热退、结膜充血消退、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可作为治疗咽结合膜热一种有效、安全、应用方便的方法。
[关键词] 干扰素;咽结合膜热;滴眼;雾化吸入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58-01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好发于春夏季。病原体主要是腺病毒3型和7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合膜炎。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治疗上为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本人试用干扰素滴眼和雾化吸入治疗咽结合膜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3月~200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咽结合膜热患儿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个月~10岁。将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大致相同。
咽结合膜热诊断依据:按照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儿科学》为标准[1]。全部病例均有以下表现:①发热;②滤泡性咽结合膜炎;③咽炎;④咳嗽71%;⑤咽部不适或咽痛50%(部分小婴儿不详),⑥颈或耳后淋巴结肿大58%,⑦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46%。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L 30例,(10~20)×109/L 26例;分类淋巴细胞大于50% 34例(占61%)。胸部摄片:肺部均未见异常。
1.2方法
治疗组用α1b干扰素(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滴宁200 000 U/2 ml)滴眼,每4小时1次(夜间停用1次)。同时加以雾化吸入(药剂用上,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000 U/10 ml),每日2次,每次15 min。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均给予抗病毒药物病毒唑、维生素C静滴,以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儿平均热退、结膜充血消退及治愈时间,见表1。
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较对照组时间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5.09,P<0.01)。
3 讨论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大多数患儿表现为高热、眼结膜严重充血水肿、眼部刺痛和咽痛,致使患儿非常痛苦。传统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已有口服、肌肉和静脉注射等剂型,但在治疗咽结合膜热的疗效上,尤其是改善咽部、眼部局部症状上并不明显。
干扰素(interferon)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和肿瘤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有3种:由白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β-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类流感综合征[2]。其作用原理为干扰病毒代谢而抑制其繁殖,具有抑制细胞分化和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作用。干扰素具有种族特异性,抗病毒范围很广,对RNA和DNA病毒都有作用。它不具有抗原性,不产生致敏作用。以白细胞干扰素效果最好。局部应用时,未观察到毒副作用[3]。有报告用103~104 U/ml溶液于流感流行时滴鼻能降低发病率[4]。从本文治疗组疗效来看,干扰素对腺病毒所致咽结合膜热在退热、结膜充血消退以及缩短病程方面均有明显效果。治疗组26例患儿局部应用干扰素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对以咽和眼结膜局部病毒感染为主的咽结合膜热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应用方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新方法。方法:将56例咽结合膜热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α1b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结果:治疗组热退、结膜充血消退、治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可作为治疗咽结合膜热一种有效、安全、应用方便的方法。
[关键词] 干扰素;咽结合膜热;滴眼;雾化吸入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58-01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好发于春夏季。病原体主要是腺病毒3型和7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合膜炎。可在集体儿童机构中流行。治疗上为抗病毒和对症治疗。本人试用干扰素滴眼和雾化吸入治疗咽结合膜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3月~200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咽结合膜热患儿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个月~10岁。将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大致相同。
咽结合膜热诊断依据:按照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儿科学》为标准[1]。全部病例均有以下表现:①发热;②滤泡性咽结合膜炎;③咽炎;④咳嗽71%;⑤咽部不适或咽痛50%(部分小婴儿不详),⑥颈或耳后淋巴结肿大58%,⑦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46%。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低于10×109/L 30例,(10~20)×109/L 26例;分类淋巴细胞大于50% 34例(占61%)。胸部摄片:肺部均未见异常。
1.2方法
治疗组用α1b干扰素(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滴宁200 000 U/2 ml)滴眼,每4小时1次(夜间停用1次)。同时加以雾化吸入(药剂用上,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000 U/10 ml),每日2次,每次15 min。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均给予抗病毒药物病毒唑、维生素C静滴,以及对症治疗。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儿平均热退、结膜充血消退及治愈时间,见表1。
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较对照组时间明显缩短,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5.09,P<0.01)。
3 讨论
咽结合膜热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大多数患儿表现为高热、眼结膜严重充血水肿、眼部刺痛和咽痛,致使患儿非常痛苦。传统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病毒唑已有口服、肌肉和静脉注射等剂型,但在治疗咽结合膜热的疗效上,尤其是改善咽部、眼部局部症状上并不明显。
干扰素(interferon)是人体细胞或动物细胞在病毒或干扰素诱导剂作用下产生的具有抗病毒和肿瘤作用的低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有3种:由白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β-干扰素、T细胞产生的γ-干扰素。临床上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类流感综合征[2]。其作用原理为干扰病毒代谢而抑制其繁殖,具有抑制细胞分化和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作用。干扰素具有种族特异性,抗病毒范围很广,对RNA和DNA病毒都有作用。它不具有抗原性,不产生致敏作用。以白细胞干扰素效果最好。局部应用时,未观察到毒副作用[3]。有报告用103~104 U/ml溶液于流感流行时滴鼻能降低发病率[4]。从本文治疗组疗效来看,干扰素对腺病毒所致咽结合膜热在退热、结膜充血消退以及缩短病程方面均有明显效果。治疗组26例患儿局部应用干扰素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对以咽和眼结膜局部病毒感染为主的咽结合膜热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干扰素滴眼加雾化吸入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应用方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锡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9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