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1期
编号:11606198
黄芪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2日 谭克良
第1页

    参见附件(220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黄芪鳖甲汤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骨科术后的非感染性发热3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8例,给予黄芪鳖甲汤加减煎服,对照组158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7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6.20%,与对照组87.9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愈率为85.44%,对照组为3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鳖甲汤具有滋阴降火,益气活血的作用,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黄芪鳖甲汤;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064-02

    发热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有研究表明[1],97%的术后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原因包括手术反应热,输血或输液热,药物热,脱水热等,治疗上常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口服等方法,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多。我科2000年1月~2007年12月对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进行证候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除发热外,常兼有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或有裂纹,少苔甚至无苔,脉细数等阴虚症状,且手术工程较大,术中出血较多等特点。根据以上证候特点采用黄芪鳖甲汤内服治疗,并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科术后的非感染性发热316例患者,均为我院骨科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36例,女180例;年龄8~89岁。其中,胸腰椎骨折术后53例,髋关节置换术23例,股骨粗隆骨折术后38例,股骨骨折术后42例,胫骨骨折术后30例,多发骨折术后54例,骨盆骨折术后17例,肱骨头置换术3例,肱骨骨折术后19例,其他手术后37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8例,对照组158例,两组一般情况见下表1,两组在年龄、病程、体温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2]

    诊断标准:①骨科术后出现发热,以低热为主,一般体温不超过39℃,热型多为弛张热;②伤口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无明显全身或局部感染征象;③全血分析示白细胞正常或稍高于正常,血沉、C反应蛋白在正常范围内,大小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体温调节中枢损伤、使用激素及可影响体温药物。

    1.3 治疗方法

    1.3.1 实验组采用黄芪鳖甲汤加减(组成:生黄芪30 g, 青蒿6 g, 鳖甲15 g,地骨皮12 g, 知母6 g,丹皮9 g)。加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气虚症状明显者加党参、白术、甘草等;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等血虚症状明显者选加当归、生地黄等;瘀血阻滞症状明显者选加桃仁、红花、赤芍;阴虚较甚者,选加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若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大便不通者加沙参、玄明粉(冲服),水煎服,日1剂,温服。7 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43021783)口服,200 mg/次,2 次/d, 7 d为1个疗程。

    1.3.3 观察方法观察体温变化:每天上午7时、下午3时测量腋温并记录登记,以5 d及10 d为观察时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退热度:观察服药后第 1、2天的体温,计算体温下降幅度即为退热度。

    1.4 疗效标准

    治愈:服药5 d,体温恢复正常。显效:服药5 d, 体温下降1.5℃以上,但体温仍未降至正常;或服药多于5 d,不超过10 d,体温降至正常。有效:服药10 d以内(包括10 d),体温下降1.0~1.5℃,但仍未降至正常。无效:服药超过10 d,体温无明显改变。

    1.5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检验标准α=0.05,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

    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6.20%,与对照组87.98%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治愈率为85.44%,对照组为3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下降较快且平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退热度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24 h、48 h退热度均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多见于较大手术或手术时间较长者,表现为术后1周仍有低热,而手术局部及全身各系统查不到感染灶、实验室检查的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发热规律是上午体温正常或高于正常0.2~0.3℃,午后发热在37.5~39℃。每日如此反复,常兼有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属祖国医学“内伤发热”范畴,其基本病机以气血阴精亏虚为主。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外伤原来就已存在气血阴精耗损;二是手术前后忧伤思虑,使脾气受伤,气血化生不足;三是手术乃人为的金刃损伤,损伤血络,离经之血溢于脉外。以上因素均可导致或加重气血阴精的亏虚,最终引发内伤发热。其中,血虚、阴精亏损皆可导致阴阳失调,阴不足无以敛阳,阳气偏亢而发热;而气不足者则阴火内生而发热;离经之血积于肌腠之间,瘀血郁而发热。

    方中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青蒿具有清虚热、退骨蒸之效,鳖甲滋阴潜阳治阴虚发热,劳热骨蒸,引药入里,直达病所,地骨皮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用于骨蒸劳热,跌扑伤痛。诸药合用具有滋阴降火,益气活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具增强免疫功能,抗菌及抑制病毒作用[3],青蒿素有一定降压解热及抑制皮肤真菌的作用,鳖甲中鳖多糖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地骨皮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具有解热作用,知母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解热作用,丹皮中丹皮酚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菌,抗病毒,增强免疫的作用[4]。全方共奏增强免疫,抗炎抑菌,解热镇痛之功。

    总之,该方对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不论从中医或现代医药学的角度认识都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能有效的治疗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术后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清除对机体有害的致病因素。但体温升高将明显增大组织能量的消耗,加重器官负荷,可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术后发热可能导致医生过多的使用抗生素,增加病人的心理焦虑。治疗组大多数患者术后体温在3~5 d 内恢复正常,这样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能早期停止使用抗生素,减轻病人的负担,同时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有助于全身功能恢复,增强病人自信心,有利于术后康复训练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疗效,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梧民.腹部手术后发热原因和诊断原则[J].实用外科杂志,l989,9(6):281.

    [2]余文聘,谢灿茂.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概况[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25(8):323.

    [3]张根印.清骨散加减治疗骨伤科内伤发热[J].陕西中医函授,1998,101(3):17.

    [4]焦百乐,窦群立,张根印.清骨退热散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50-51.

    (收稿日期:2008-03-2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