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8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1605204
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2日 杨星振
    参见附件(526kb)。

     [摘要]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VBI患者采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用药方法:盐酸丁咯地尔0.2 g溶解于5%葡萄糖250 ml中,乙酰谷酰胺0.6 g溶解于5%葡萄糖250 ml中(有糖尿病病人应加正规胰岛素8~12 U)。对照组采用盐酸培他啶500 ml、复方丹参液250 ml、维脑路通0.8 g+血塞通0.4 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有糖尿病病人加入正规胰岛素),观察有效率、起效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组总有效率93.7%,住院天数(1.9±0.6) d,而对照组总有效率79.04%,住院天数(2.8±1.0) d。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盐酸丁咯地尔;乙酰谷酰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55-02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以眩晕、呕吐、耳鸣、气急为主,盐酸丁咯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VBI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我院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盐酸丁咯地尔乙酰谷酰胺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入选条件:眩晕、走路不稳、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眼震、昂白征阳性等VBI相关症状及体征;仰颈转颈诱发实验阳性;颈颅多普勒超声提示VBI[1]。排除耳源性眩晕、颅内炎症、脑梗死、脑出血、中毒性眩晕、颅后窝占位性病变、小脑病变。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性16例,女9例,年龄40~75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颈椎病8例;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10例,年龄41~73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颈椎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头昏症状评价标准[2]

    轻度:患者有头昏症状,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度:患者有头昏症状,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重度:患者有头昏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不能工作,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

    1.3方法

    治疗组25例,给予盐酸丁咯地尔0.2 g+5%葡萄糖250 ml中,乙酰谷酰胺0.6 g+5%葡萄糖液250 ml中,糖尿病者加入正规胰岛素8~12 U,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一疗程。

    对照组25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50 ml,盐酸培他啶500 ml,维脑路通0.8 g、血塞通0.4 g、胞二磷胆碱1.0 g溶于5%葡萄糖液250 ml中,有糖尿病者加入正规胰岛素8~12 U,静脉滴注,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

    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给予相应处理。

    1.4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起效时间≤2 d。有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但不伴有自身或景物的旋转及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或起效时间3~6 d。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起效时间>7 d。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2。

    3讨论

    VBI是由于椎-基底动脉受到压迫,交感神经丛受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导致前庭神经核、迷走背核、小脑、枕叶等部位的血液灌注不足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不清、复视及平衡障碍等症状。治疗上应解除动脉特别是小动脉痉挛,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提高脑组织供氧,改善和恢复脑细胞功能。

    盐酸丁咯地尔为α-肾上腺素能受体抑制剂,既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又有血管扩张作用,是一种微循环改善剂。作用机制:(1)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医学研究证实,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为7 μm,而微血管直径只有5 μm,红细胞需经过变形才能通过毛细血管。盐酸丁咯地尔能明显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其通过对红细胞内厌氧酵解作用,提高红细胞的ATP和cAMP水平,降低2,3-DPG水平改善红细胞膜的柔韧性,提高红细胞的滤过率,降低血液粘度,故提高了缺血区的血流量。(2)竞争抑制肾上腺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从而增加了缺血组织的局部血流。(3)血管扩张作用,降低血管阻力并有效提高微循环灌注。与一般血管扩张所不同,它只是有效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量,缺血越严重的区域,血液供应量增加的越多,而正常区域几乎无明显改变,即无盗血现象,从而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4)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证明应用盐酸丁咯地尔24 h后,非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不再明显[3]。另外,它的非特异性的钙离子拮抗作用,对缺血性神经有保护作用。并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而改善大脑及四肢的微循环血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红细胞变形性的功能,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智力减退、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乙酰谷酰胺为谷氨酰胺的乙酰化合物,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维持神经应急能力的作用,且该药能通过血脑屏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较好的疗效,此药有可能引起血压下降,低血压患者在应用时应注意滴速[4]。

    总之,应用盐酸丁咯地尔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游国雄,武志,杜贵金,等.轻微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问题[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5,2:6.

    [2]王伟,贾建平,任俞峰.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6例观察[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21(2): 171-172.

    [3]匡培根.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1.

    [4]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0.

    (收稿日期:2008-01-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2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