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291KB,2页)。
2.2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改变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改变,观察组全血浓度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3不良反应
治疗后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例轻度恶心,3例表现为谷丙转氨酶(GPT)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5/60);对照组有15例出现不良反应,11例表现为GPT升高,4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止血延缓现象,未发生严重后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5/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为(8~14.6)/10万[3],其病因复杂,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由内耳血液循环障碍、病毒感染、病毒-血管综合因素、迷路窗膜破裂和血管纹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其中内耳血液循环障碍可能是最主要病因[4]。供应内耳听器的动脉是终末小动脉,管径极细,无侧支循环,若各种原因引起内耳循环障碍极易导致组织缺血低氧,内耳水肿,一旦发生缺血低氧,必然引起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营养障碍,使组织变性、坏死,最后导致听力损害[5];也有学者认为血栓形成是突发性耳聋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6]。由于对病因认识的不一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主要用血管扩张药、激素、能量合剂、维生素、中药和高压氧等治疗,也能使一部分患者的听力得到恢复。
巴曲酶是从中南美洲的响尾蛇科毒蛇的毒液中提取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