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1728021
我院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情况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5日 黄国平
第1页

    参见附件(1212KB,2页)。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糖尿病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抽取我院血液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病历180份,调查患者性别、年龄、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使用药物、给药途径及给药时间。结果:临床上使用降糖药共8种,以胰岛素使用最多。使用途径以口服较多。结论:我院治疗糖尿病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个别不合理情况,需加以改进。

    [关键词] 糖尿病;降糖药;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1(a)-128-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主要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迅速增加,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198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仅为0.67%,如果将糖耐量异常统计在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6 000万例,居世界第2位。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趋势,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已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之后的第3位,为了解我院糖尿病治疗的状况,笔者对本院血液内分泌科18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血液内分泌科2006年7月1日~2007年4月30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病历180份进行分析。

    1.2 调查方法

    由我院信息科根据性别、年龄、出院日期及住院天数,抽取本院血液内分泌科2006年7月1日~2007年4月30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病历180份。其中,男75例,占41.2%;女105例,占58.8%。认真翻阅每一份病历的医嘱,记录治疗糖尿病药物的名称和用法。

    2 结果

    我院糖尿病药物治疗情况,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治疗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比较普遍,共86例,主要是皮下注射。其中单独使用胰岛素29例,占33.7%。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之一。对1型糖尿病,它是唯一的治疗药物。此外,还有30%~4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的诺和笔极大方便了患者使用胰岛素。笔式胰岛素具有剂量准确、使用和携带方便、注射无痛,可克服患者对注射器的恐惧,患者的依从性好的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公司研制的通过其他途径使用的胰岛素也已出现。例如:口服、鼻腔或直肠给药、肺吸和腹腔给药。还有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胰岛素与格列吡嗪联合治疗也较常见。噻唑烷二酮类药品,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其代表药物有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我院吡格列酮与胰岛素及其他药物联用也较常见。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同用,以加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

    口服降糖药在我院使用较多的是:

    一是第二代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奇特(达美康)、格列喹酮(拜糖平)。格列本脲具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其作用较苯磺丁脲强100倍,除具有与受体蛋白结合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外,优降糖还加强胰岛素刺激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糖原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磷酸酶的活性而抑制糖原的分解。优降糖还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而减少血管的并发症。用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格列吡嗪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肝糖元分解并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此外,还可能通过胰外周组织的作用,改变胰岛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格列奇特具有促进B细胞的分泌,降低血小板黏附力,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恢复纤溶活力,并能降低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胺类的敏感性。此外,还能降低胆固醇的蓄积,减少主动脉的三磷酸甘油酯和脂肪酸的血浆浓度。这些作用对预防或减轻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如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代谢功能紊乱等有一定的作用。主要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管并发症者尤为适用。格列喹酮不同于优降糖,是能刺激胰岛素的双向释放,其血浆半衰期是1.3~1.5 h,降低血糖作用能维持8 h,属短效作用的膜外药物。该药的膜外作用为可提高胰岛素的结合力,改善受体后的作用,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促进肝糖元的合成。还有一种新的磺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它主要通过与B细胞膜上65 KD蛋白结合,增加葡萄糖激酶的m-RNA和葡萄糖转换因子GLUL2,而其他磺脲类主要结合140 KD蛋白受体,与优降糖相比,此药促进胰岛素释放的作用更快、更持久。格列美脲血浆半衰期为9 h,每日用药1次即可。

    磺脲类药物是通过耗损性机制持续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1],甚至在低血糖期间也是如此。长期用药加速了2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的老化、衰竭,导致药物失效。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应适量选择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适应证:经摄入总热量控制和运动锻炼疗法1~2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的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首选;对有一定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较好;与双胍类或α糖苷抑制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禁忌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糖尿病孕妇和哺乳期;严重急性感染及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昏迷综合征患者;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者。

    二是双胍类。包括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在我院常用的是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唯一被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所证实能控制血糖,又能改善大血管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的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降血糖的机制可能是: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增加非胰岛素依赖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如脑、血细胞、肾髓质、肠道、皮肤等,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降低肝糖原输出;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抑制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促成贮存。降低血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的水平,与胰岛素作用不同。二甲双胍无促进脂肪合成作用,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对2型糖尿病单独应用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它对某些磺脲类疗效差的患者可奏效,与磺脲类、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合用,较分别单用的效果更好。由于苯乙双胍在个别患者引起较严重的乳酸性中毒,故在我院已停止使用。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线用药,肥胖者首选,对糖耐量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有预防作用;在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与磺脲类药联用以增强降糖效应。1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联用,可增加胰岛素作用,减少胰岛素剂量,在不稳定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可使血糖波动性下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它的禁忌证: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肾功能不全、慢性严重肺病疾病、心力衰竭、贫血、缺氧、酗酒、感染、手术等应急情况、妊娠妇女;年龄大于65岁,进食过少患者,有乳酸酸中毒史、明显的视网膜病,由于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二甲双胍不适用于线粒体糖尿病患者。

    三是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拜糖平)主要抑制二糖苷酶类,如蔗糖酶、麦芽糖酶等的活性,主要作用在小肠的上段,通过抑制α-糖苷酶延缓寡糖和双糖在小肠的水解,延缓餐后单糖的吸收,并且使从黏膜表面进入循环的运转受到干扰。但其对α-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1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