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1726982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36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25日 张春宇 徐行军 张朝鑫 孟庆丰 王宽宇
第1页

    参见附件(1450KB,2页)。

     [摘要]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鼻饲治疗;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 R287.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c)-066-02

    应激性溃疡是重症颅脑损伤、严重烧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多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有效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中,尤其是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2006年9月~2008年6月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鼻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36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的32例对照观察取得较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8例均为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8~79岁,平均43岁;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7例,硬膜外血肿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 GCS评分3~11分,平均7.24分;并发应激性溃疡时间1~6 d,平均3.56 d。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6~74岁,平均42岁;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6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外血肿3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 GCS评分3~11分,平均7.36分;并发应激性溃疡时间1~6 d,平均3.65 d。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外伤史;②头颅CT检查确诊;③既往无上消化道出血病史;④发病后1周内出现消化道出血;⑤胃液潜血(+++) 以上。

    1.3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有手术指征的行手术治疗后均常规治疗原发病,采用脱水、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法治疗,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时,对照组予奥美拉唑40 mg加生理盐水40 ml静脉推注,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生大黄、白芨和地榆粉鼻饲治疗,用法:胃减压后,生大黄粉10 g,白芨粉30 g,地榆30 g,加温开水80 ml由胃管注入,夹管2 h,每8 小时 1次,若大便次数每日超过4次,可减量至每12 小时1次,3~5 d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急性期为了便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再次出血,保留胃管6~10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48 h内出血停止(胃肠减压的液体颜色转清,隐血试验阴性,大便颜色转黄);有效: 48~96 h出血停止;无效:96 h以上出血仍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死亡率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颅脑外伤后并发的应激性溃疡又称Cushing溃疡,是继发于颅脑损伤的急性胃黏膜病变。颅脑外伤后应激性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率高达91%,其出血率为16%~47%,而出血后死亡率达30%~50%[1]。机体对应激的反应发动于中枢神经系统,因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在应激溃疡的发病机制中无疑是重要的因素,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就是这种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胃黏膜的充血、糜烂及溃疡形成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呕血、便血等症状。对应激性溃疡的治疗,西医常应用止血剂、冰盐水、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其中奥美拉唑是一种H+-K+-ATP酶抑制剂,能选择性浓集于壁细胞上使胃酸分泌几乎全部被抑制,强烈地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的pH值,消除了胃酸对胃壁的自身消化而起到止血作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胃酸分泌药物;奥美拉唑同时还具有明显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善黏膜微循环,消除攻击因子对黏膜的损害,加速黏膜修复,有利于出血的控制。但总体治疗效果仍不够满意。

    应激性胃溃疡属于中医呕血、便血范畴,多由于肝火犯胃,胃中积热,热伤胃络,血热妄行所致[2]。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经,功效凉血去瘀,能清泄血分之热而止血,又能活血以消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之效。药理研究证明大黄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应激实验中发现大黄可使应激大鼠的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降低,提示大黄对应激引起的自主神经紊乱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大黄口服或外用对人和实验动物出血能起到促凝血作用。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盐酸引起的大鼠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多种溃疡运动模型有显著的抗溃疡作用,能增强黏膜的防御因子的活性,并有剂量依赖性的促凝作用[3]。地榆增加血小板功能,具有收敛止血功能[4]。通常认为应激状态下三大因素对溃疡致病起主要作用:黏膜缺血、黏膜屏障受损、胃酸分泌过高。机体应激后许多攻击因子导致胃黏膜损伤的程度取决于胃液的酸度[5]。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激性溃疡能从上述三个途径解决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扬长避短,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尽快控制病情的目的,同时,费用低,效果良好,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Dieter S, Gunter H, Norbert S, et al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5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