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1780283
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5日 沈宁阳
第1页

    参见附件(153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5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芪40 ml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生化指标、肾功指标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清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早期D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生化和肾功等指标,减少尿清蛋白排出,而且效果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黄芪;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a)-115-02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的最常见原因,其在临床治疗上是一大难题。我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早期DN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2年10月~2006年5月在我院住院早期DN患者116例,男67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2±9.3)岁;平均病程(11±6)年;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1997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按Mogensen[1]的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Ⅲ期,同时除外急慢性肾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阴道炎或前列腺炎、酮症酸中毒、运动、发热、心力衰竭及应用肾毒性药等影响尿清蛋白的因素。116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男3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6.3±8.9)岁,平均病程(11.2±6.5)年;对照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平均年龄(58.6±11.3)岁,平均病程(10.3±5.9)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病情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和饮食控制,同时口服降糖、降压药物,严格控制空腹血糖≤7.8 mmol/L、血压≤130/80 mm Hg。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40 ml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日,3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24 h尿蛋白定量和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变化情况。

    1.3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标准。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7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30%~7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3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3.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22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54.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字2=11.59,P<0.01)。

    2.2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且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对照组各项指标也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x±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2.3治疗前后生化、肾功指标及24 h尿蛋白定量、尿清蛋白排泄率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TC、TG、BUN、Scr、UAER及24 h尿蛋白定量等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且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或P<0.01)。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造成终末期肾衰的常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代医学认为,DN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肾小球血液流变学异常、生化代谢紊乱、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及遗传背景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或)相互作用。其中,高血糖、高血压是DN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而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血小板黏附性及聚集性增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2]。本文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提示DN存在不同程度的高黏血症和肾小球局部高凝状态。

    目前,西医对DN的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调脂和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以及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措施,但综合措施的临床应用受到患肾功能状况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的制约。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DN不但能控制其病情发展、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副作用小,安全有效[3]。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证范畴,其病理机制为阴虚燥热,而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然而糖尿病患者常病情缠绵不愈,多致气阴两伤,同时“久病入络”而有瘀血阻滞的病理变化。DN即是在糖尿病以阴虚为本、气阴两虚为基本证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故治疗应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

    黄芪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能扩张冠状血管和肾脏血管,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血循环畅盛,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下降[4];黄芪还能改善肾血流灌注,有抗低氧、抗自由基、保护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等作用,可保护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抑制血栓烷A2(TXA2)产生和血小板聚集并促进其解聚,从而阻断TXA2引起的入球小动脉收缩,改善肾脏微循环,减轻肾脏损害,减少尿蛋白,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肌酐上升的幅度[5]。丹参川芎嗪具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全血黏度及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能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促进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使沉积于肾小球的纤维蛋白分解,减轻基底膜的纤维化;丹参酮还具有降血脂作用,可改善慢性肾衰所致的肾素和血浆容量失调,缓解由于肾素增加所致的肾血管阻力增加和肾脏血流减少,降低血尿素氮,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6],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进展。黄芪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合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淤的功效,可充分发挥它们所具有的抗凝、去纤、降低血黏度、降血脂、改善肾血液循环的协同作用。本文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而且较对照组的相应指标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1),总有效率达8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