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1779908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5月15日 白丽杰 陶 翠 王素贤
第1页

    参见附件(1411KB,2页)。

     [摘要]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80例ACS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2例)、常规治疗组(38例),以另外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作对照。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疗法(阿司匹林、倍他乐克、依那普利等)。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连服6周。SAP组采用与阿托伐他汀组相同的治疗方法。各组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和IL-6水平。结果:入院时两组ACS患者血清中hs-CRP和IL-6明显高于SAP组,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6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中hs-CRP和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SAP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作为炎性反应的标记物,在ACS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检测意义,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ACS患者中的标志物浓度,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降低ACS的发病率。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阿托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079-02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沉积大量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类(IL)、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标志物,认为炎症是介导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重要因素[1]。在ACS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抗感染作用是否明显,早期干预能否使患者获得更有效的临床价值,多家研究机构都在研究。本实验选择了白细胞介素类中有代表意义的IL-6,设计了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ACS患者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对ACS患者的保护作用,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2008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48~80岁,平均61岁;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无Q波或有Q波心肌梗死42例。

    1.2 选择标准

    将ACS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2例,常规治疗组38例,以另外5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作对照。下列情况需排除: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近2周内因严重感染服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者和6周内服用其他降脂药物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冠心病二级治疗方法(阿司匹林、倍他乐克、依那普利等),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随晚饭同服,SAP组采用与阿托伐他汀组相同的治疗方法。各组患者饮食要均衡,禁忌过高脂肪饮食,禁用其他降脂药。

    1.3.2 检测方法各组患者入院时即采血测定血清中hs-CRP和IL-6浓度,连服6周后,再次测定hs-CRP和IL-6。hs-CRP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试剂盒购自成都,IL-6采用北京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测定,单位以mg/L表示。

    1.3.3 统计学方法各组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研究结果

    入院时两组ACS患者血清中hs-CRP、IL-6明显高于SAP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6周后,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中hs-CRP、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而SAP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IL-6的浓度变化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和IL-6浓度变化(x±s,mg/L)

    2.2 不良反应

    服用阿托伐他汀后有6例起初出现轻微胃肠道功能失调,表现为恶心、中上腹不适、稀便等,继续用药后消失,多为女性;有2例转氨酶轻度升高,但小于2倍升高;未发现明显肌肉疼痛及横纹肌溶解,提示阿托伐他汀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3 讨论

    ACS起病急,致死率高,近年有年轻化趋势,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重点。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不稳定性粥样斑块破裂和糜烂、继发血栓形成、出现完全和不完全性冠状动脉阻塞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血供氧减少。在起始过程中,斑块内部炎性反应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2],降低循环血中炎性反应,有利于粥样斑块的稳定,检测循环血中炎性因子浓度变化,对控制ACS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多项研究显示CRP是ACS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CRP比LDL-C能更好地预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有代表意义。 CRP可与脂蛋白结合,也可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终末攻击复合物而起作用,炎性细胞如粒细胞的活化进一步激活CRP受体,通过其活化的受体而产生生物学效应,造成冠状动脉内膜损伤、血栓形成而导致ACS的发生。炎性因子使补体激活引发的脂质沉积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之一。IL-6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具有广泛生物学特性的多肽调节因子,在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IL-6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还与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其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诱发血浆纤维蛋白原产生和促进黏附分子积聚,从而加速血栓形成和心肌细胞的损伤,导致ACS发生[4]。有临床试验表明各类他汀类药物调脂干预可使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病死率下降28.0%~43.0%,其中阿托伐他汀作用最强[5]。本研究显示,ACS患者与SAP组比较hs-CRP和IL-6水平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干预后hs-CRP和IL-6明显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ACS患者存在明显炎性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功效,支持上述结论。

    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抗感染功效,还表现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减轻肾小球损伤和肾脏疾病恶化,降低胰岛素抵抗和骨质吸收等方面,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小,在冠心病二级防治中,具有其他降脂药物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阿托伐他汀是当前最有效的他汀类调脂药物,通过阻止冠心病患者血管粥样病变的炎性反应、中断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始动环节而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Yasojima K, Schnab C, Edith G, et al. Gener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complement components i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