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1791954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患者94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15日 陈方赤
第1页

    参见附件(1314KB,2页)。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猝死

    [中图分类号] R605.9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b)-032-02

    猝死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经常遇到,虽然原因多种多样,发生机制复杂、但其处理方法大致相同。猝死患者能否急救成功,最重要的是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故及时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脏骤停(CA)4 min抢救的黄金时间,是提高CPR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现将沈阳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猝死患者94例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6年9月~2008年9月,在急救中心院前出诊现场抢救的猝死患者中随机抽取94例,其中,73例既往有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其余21例为药物中毒、溺水、电击伤等。将94例猝死者分为两组,A组为心肺复苏术(CPR)成功,基本存活能安全转送到院内急诊室继续抢救监护者54例,B组为CPR最终不成功者40例。

    1.2猝死患者的诊断标准

    突然意识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及发绀、呼吸停止等征象。并经ECG证实。

    1.3复苏方法

    均按照《国际心肺复苏2005指南》进行。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频率80~100次/min, 深度30~50 mm,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按压与呼吸比例为30∶2,一般对成人首次除颤电能为200 J,若首次无效,再以200~300 J进行第2次除颤,无效时,再以360 J行第3次除颤。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多巴胺及碳酸氢钠,脑保护措施包括脱水剂(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维持血压、控制呼吸、降温疗法等。

    1.4CPR成功标准

    ①心跳恢复;②面色(口唇)由发绀转为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规则或不规则呼吸),或由机械通气心跳恢复正常,经皮测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除猝死时ECG改变外,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2 猝死发生时间

    A组中有45例(83%)在猝死前有症状同时他人呼叫120急救,在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后出现CA。B组中只有7例(21%)在医务人员目击条件下发生。

    2.3 猝死发生至胸外按压开始时间及持续时间

    A组开始时间为(3.0±0.6) min,B组为(7.2±3.6) min,两组比较,P<0.05,A组持续时间为10~90 min,B组持续时间为30~60 min。

    2.4 电除颤开始时间

    A组中有40例CA发生时为室颤,10例立即胸外按压转复,2例在1 min内电除颤2次复律成功。A组中有22例经立即心外按压和电击除颤,均未行气管插管,其余几例均立即心脏按压和电除颤、肾上腺素、气管插管等抢救后CPR,除颤开始时间为2~6 min,B组中32例CA发生时为室颤,除颤开始时间为5~11 min。

    2.5 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和开始时间

    A组32例为(8.0±1.2) min,B组为16例(8.2±2.1) min,两组比较,P>0.05。

    2.6 肾上腺素使用情况

    A组中54例应用肾上腺素,首次剂量为1 mg,以后每隔3~5 min重复,重复静注增加剂量依次为2、4、6 mg,总剂量为0.1~0.2 mg/kg;B组中33例首次剂量肾上腺素1 mg,以后重复静注增加剂量依次为2、4、6 mg,18例肾上腺素首剂为1 mg,以后重复时无增加剂量。前者自主循环恢复12例,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后者自主循环恢复10例,但持续时间短。

    2.7 急救人员配合情况

    A组中CRP时急救人员分工协作54例,并有急救志愿者加入,B组中仅20例有急救人员分工协作。

    3 讨论

    对于猝死患者的抢救,自CPR创建以后,国内外文献均再次强调了尽早、尽快实施CPR的重要性。本组CRP成功、存活者均是在CA最短时期内对其进行CPR,并进一步给予高级生命支持。再次表明时间对于CPR的成功是最为首要的环节。近年来,国内外对CPR的研究进展显著,打破了一些传统的观念,既往CPR的顺序为“ABC”三部曲,但近年来有人提出,CPR的顺序应为“CAB”。首先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因正确胸外心脏按压能够提供机体组织正常氧供的25%~30%。组织可获得近似正常的能量供应,复苏成功后组织细胞的功能即可恢复[3]。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除按常规采取积极急救措施外,尤其应强调及时、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尽可能进行CPR,尽最大量抢救患者生命。急救人员必须注意自己的体位和高度,最好是站在患者右侧,借助自身重量进行CPR。本资料显示,成功组与非成功组在人工呼吸系统建立的早晚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也表明CPR中循环系统的恢复是首要问题,但同时说明人工呼吸系统可以不尽早建立。在院前人员、设备特别是现场医务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对猝死患者进行呼吸支持不是首要问题,而不停顿、坚持不懈的心脏体外按压才是最根本的复苏措施。复苏过程中不能终止心脏体外按压。有研究表明[4]:静脉血氧饱和度在60%以上不会造成神经损害,如在CPR过程中按压暂停超过15 s以上时,静脉血氧饱和度可骤降至20%,连续胸部按压所产生的“胸泵”作用,能够保证机体不间断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复苏预后。如果中途中断按压,会使已经恢复的循环中断。另外,在CPR过程中,肾上腺素用量问题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提高冠脉灌注压,增加心脏和脑血流量,因而能提高自主循环的恢复率;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剂量的危害是降低心输出量,并容易出现复苏后高血压和心动过速,不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本组资料倾向于首次剂量肾上腺素1 mg,以后重复静注时剂量增加。随着CPR的进程,将肾上腺素的用量与用药时机有效结合起来,是CPR成功的关键。

    在抢救CA患者时,特别是院外医护人员有限的条件下,应在保证呼吸道畅通(体位及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情况下,坚持不懈、不停顿地进行心脏体外按压辅以电除颤及复苏药物(肾上腺素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1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