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09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1791723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66例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9年6月25日 赵艳丽
第1页

    参见附件(1374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日1次,连续3个月。用药前后行妇科检查,B超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体积大小。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1、3、6个月后各随访1 次。结果:治疗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均缩小(P<0.05),血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均下降(P<0.05)。用药期间14例有轻度恶心、食欲减退症状,9例有轻微的燥热、多汗、阴道干涩等,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正常。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价格低、不良反应小,易于接受,是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血雌二醇;孕酮;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037-02

    子宫肌瘤(leiomyoma of uterus)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子宫肌瘤细胞中,雌、孕激素受体含量较高。米非司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激素,它具有抗孕激素作用,可以使子宫肌瘤萎缩。我院2007年8月~2008年5月对66例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 2007年8月~2008年5月在门诊就诊的66例子宫肌瘤患者,经妇科检查及彩色B超检查证实。年龄32~54岁,平均41.6岁。子宫体积增大如孕40~90 d大小。6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痛经等临床表现,其中贫血者42例,血红蛋白最低为60 g/L,平均为73 g/L。行诊刮病理证实子宫内膜无恶性病变,无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1.2 治疗方法

    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每日1次,连续3个月。用药前后行妇科检查,B超(飞力浦HDI5000,腹部凸阵探头,3.5~5.0 MHz)测量子宫及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体积大小。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1、3、6个月后各随访1次。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月经量、周期改变,贫血症状,使用米非司酮后不良反应等。②子宫及瘤体体积测定:B超测定子宫、瘤体三维径线半径a、b、c,用公式V=4π·a·b·c/3计算体积,对多发性肌瘤计算最大肌瘤体积作为代表结果。③激素测定:用药前和用药3个月后各进行1次血雌二醇(E2)、孕酮(P)测定,用药期间每月查血常规、肿肾功能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x±s)表示所测数据,行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子宫及肌瘤体积和血清激素的变化

    治疗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均缩小(P<0.05),血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均下降(P<0.05),见表1。

    表1 66例治疗前后子宫、瘤体体积及血清性激素的变化(x±s)

    2.2 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14例有轻度恶心、食欲减退症状,9例有轻微的燥热、多汗、阴道干涩等,所有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正常。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30~50岁妇女,育龄妇女发病率为20%~25%[1]。传统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可引起创伤和相关的并发症,且子宫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有内分泌功能,参与体内生殖、生理及病理过程。绝经前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卵巢也常引起更年期症状[2]。

    米非司酮是化学合成的抗孕激素药物,与孕激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比孕酮高2~10倍,能取代体内孕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因而阻断孕激素的作用,继而卵巢黄体溶解,体内孕酮和雌二醇水平也随之下降。在缺乏内源性孕酮时,米非司酮可诱发一种无周期性激素模式,导致排卵停止。此外,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肌瘤缩小并诱发闭经潮。米非司酮还可通过竞争孕激素受体,减小子宫肌瘤中的血管内皮因子的表达,减小微血管密度,从而减少肌瘤血供,改善肌瘤的临床症状,从而治疗子宫肌瘤[3]。

    本研究66例子宫肌瘤患者服用米非司酮12.5 mg,3个月后,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可缓解痛经,非经期下腹痛,治疗期间闭经,可纠正肌瘤引发的失血性贫血,减轻盆腔充血。激素水平监测显示应用米非司酮后血清P、E2水平明显下降(P<0.05)。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生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是肌瘤发生的起动因子[4]。米非司酮为孕酮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作用,国内外早有报道并已证实,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发现,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比孕酮高2~10倍[5-6]。也有报道[7],用药后可以使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明显下降,从而阻断雌、孕激素的作用,使肌瘤体积缩小。同时,它可以取代体内孕激素并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孕激素的活性,使卵巢黄体溶解,体内P和E2水平下降[8-9]。本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后,P和E2降低明显,肌瘤缩小,进一步证实了在缺乏内源性P时,抑制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使子宫肌瘤缩小,并诱发闭经,从而使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孔北华.妇产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83-485.

    [2]王庆一,李敏.米非司酮与长效GnRH-α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6):361.

    [3]李洪艳.米非司酮治疗97例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2007,15(20):7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7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