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置换术后两种自控镇痛的应用比较
第1页 |
参见附件(1170KB,2页)。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全髋置换术后应用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方法分为两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使用左布比卡因1.25 mg/ml+芬太尼5 μg/ml配方(A组),静脉自控镇痛使用芬太尼5 μg/ml+酒石酸布托啡喏30 μg/ml+氟哌利多25 μg/ml配方(B组)。在48 h内分别观察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辅助药用量,生命体征(MAP、HR、RR 、SpO2)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结果:术后48 h内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镇痛效果相当。
[关键词] 硬膜外;静脉;自控镇痛;应用比较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082-02
硬膜外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术后自控镇痛方式,我院2006~2007年年共施行全髋置换术60例,本文通过对不同方式自控镇痛用于全髋置换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临床应用观察,以探讨两者的优缺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择期行全髋换术后患者,ASAⅡ~Ⅲ级,男38例,女22例,年龄50~78岁,体重45~81 kg。排除术前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对阿片类药物过敏,既往长期使用阿片类或甾体类镇痛药者。采用随机双盲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接镇痛泵,硬膜外左布比卡因1.25 mg/ml+芬太尼5 μg/ml(A组)和静脉芬太尼5 μg/ml+酒石酸布托啡诺30 μg/ml+氟哌利多25 μg/ml(B组)。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力月西5 mg,术前15 min皮下注射长托宁0.5 mg,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取患者左侧卧位L2~3直入法穿刺,成功后置管顺利,注入1.33%利多卡因+0.33%丁卡因复合液保证手术进行,术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手术结束后接上镇痛泵送入病房。
1.3 镇痛配方
两组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总量至100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给药量(PCA)0.5 ml/次,锁定时间15 min。
1.4 观察指标
1.4.1 术后6、12、24、48 h,由患者对镇痛效果作总体评价:1分,完全无痛;2分,有时为轻度疼痛;3分,一直为轻度疼痛,有时为重度疼痛;4分,一直为中度疼痛,有时为重度疼痛;5分,一直为重度疼痛,所用镇痛药无效。
1.4.2 术后48 h内因镇痛不足需使用辅助药物情况。
1.4.3 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
1.4.4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配对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间年龄、身高、体重、性别比、ASA分级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x±s)
2.2 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
B组镇痛效果与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比较(x±s,分)
2.3 术后因镇痛不足需使用辅助药情况
A组有1例患者因镇痛不足需使用杜冷丁50 mg肌肉注射,B组2例。
2.4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组间MAP、HR、RR 、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情况(x±s)
2.5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只有B组有1例患者发生过恶心,未呕吐,不需药物治疗,检测可能与复合使用氟哌利多有关。
3 讨论
众所周知,手术应激引起糖异生作用增强,内生性胰岛素敏感性下降[1]。全髋置换术后的患者,合理有效的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和缓解手术患者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但长期以来术后镇痛采用传统的肌肉注射,维持时间有限,为了达到术后镇痛满意,常要定期或多次给药,临床实践中较难做得完善,PCA(自控镇痛)这一技术在国外发展较快,已达到成熟阶段,而国内PCA最近几年才逐步推广应用[2]。近10年来国外将靶控技术改进用于术后自控镇痛泵给药,使术后患者达到既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7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