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512KB,2页)。
[摘要] 目的:探索循证护理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护理的实践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对我院收治的253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261例患者采用传统的心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有无差异性。结果:运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循证组心衰发生率为7.11%,传统组为13.41%,经χ2 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对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可以减少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b)-102-02
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理念从医学领域延伸到护理学领域。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应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1]。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急症,其早期死亡率极高。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结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59岁年龄心衰发病率为0.8%,80~89岁年龄段为9.1%,增加10倍。同时约有20%的AMI患者合并有心衰[3]。目前,全球每年有1 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或心衰。2007年7月~2008年12月,我院就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减少并发心衰,以护理小组的形式进行循证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7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253例,男性156例,女性97例;为循证护理组年龄32~90岁,平均年龄63.4岁。2006年1月~2007年6月为传统护理组共261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92例;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2岁,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年龄、性别、病情、治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2 方法
传统组按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
2.1 成立循证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对资深护士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使小组成员掌握循证护理的方法。
2.2 提出问题
循证护理小组总结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大的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对心肌梗死患者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需要循证指导。
2.3 文献查询、分析评价文献,寻找循证支持
根据以上循证问题检索有关文献,首先确定检索关键词:循证护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查阅并应用计算机网络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的相关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做了具体评价。并对资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分析,确定结论。
2.4循证护理
传统护理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未做好充分、及时的评估,只有在出现症状时才给予对症处理。循证小组对查询文献的有效性、实用性及优点进行综合考证评价,得出最佳方案,并与以往护理的知识、经验与患者需求相结合,采取了下列措施:
2.4.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尤其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大汗、反应迟钝。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给予吸氧,进行心电、血压监测,观察心电监护图形改变。研究表明,老年人持续的心动过速可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梗死面积扩大、心绞痛发生等,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甚至猝死[4]。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及其程度。注意补液速度,应根据病情和用药调整,一般为20~30滴是比较安全的,心机梗死并发的心力衰竭主要为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表现。应及时准确评估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多与医生沟通,合理护理。
2.4.2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 据国外成功经验,参照ACC/AHA《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实用指南工作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委员会)报告》[5],所有AMI患者绝对卧床24 h;24 h以后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卧床和活动指导,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可允许患者坐床边椅。心肌梗死后5~7 d后可室内行走,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洗漱、进餐、入厕,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进行部分生活活动,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感。若有并发症,则应适当延长卧床时间。患者的康复训练需在护理人员的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min为正常,<10次/min可加大运动量,进入高一阶段的训练[6]。康复训练必须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增加活动量引起胸痛、心悸。
2.4.3 饮食护理 起病后4~12 h内给予富含维生素的清淡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适量蛋白的清淡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并协助患者进餐观察有无不适。
2.4.4 便秘的护理 首先评估患者平时有无习惯性便秘,是否服用通便药物。指导患者卧床排便,病情允许可使用床边坐便器,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排便规律。提供隐蔽性:可采用下列方法,如拉上屏风;要求访客、家属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打开窗户或换气扇通风换气;利用芳香剂除臭[7]。合理饮食,无糖尿病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 ml加温开水同饮,多食蔬菜、水果;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轻轻作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患者在无腹泻的情况下常规服用缓泻剂,超过3 d未排便者,即使有便意者也先用开塞露20~30 ml塞肛,以软化粪便刺激肠蠕动,超过5 d未排便者则用低压盐水或开塞露灌肠,若硬便不能排出应立即用指套抠出,排便期间嘱患者心情放松,避免用力和憋气,以免引起腹压增高,加重心脏负担。
2.4.4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突发性疾病,对相关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往往均表现出紧张、烦躁不安的情绪,为此护士应及时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做出正确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实施有效的护理。患者入院后选择恰当时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区环境设施,主管医生、护士及住院相关规章制度,医技水平,并以治愈的病例进行现身说法,增强其对疾病的信心[8]。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和心理承受程度做到有分寸的告知患者病情与治疗配合,减少患者的焦虑;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护,允许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痛剂;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而带给患者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将监护仪的警报声尽量调低,夜间治疗尽量集中进行,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限制探视,特别是急性期应谢绝探视,每当探视者到来,患者看到亲友、同事,就会想问题,就会有想法,就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而且患者在生病时见到亲友容易情绪激动,即使有探视也应减少探视人数,缩短探视时间,保持病室安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1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