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1期
编号:11899092
436例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白细胞影响的临床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卢 伟,刘桂霞,成孝军,张凤芝
第1页

    参见附件(1352KB,2页)。

     3 讨论

    氯氮平相对于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来说,对抗精神病有较好的作用,且被广泛用于临床,尤其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但氯氮平可能导致使用者的造血系统发生白细胞增多、嗜酸粒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多种不良反应,特别是氯氮平引起的粒细胞缺乏可能因继发感染导致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氯氮平于1959年合成,1962年临床试验,1972年以商品名Leonex上市,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病作用,而无或很少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在精神药理和新药研制上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正当欧洲各国广泛应用时,1975年芬兰连续报道因粒细胞缺乏死亡8例而严格限制应用[2]。1975年至1985年严格使用期间,有人发现氯氮平EPS、迟发性运动障碍(TD)和疗效远比典型抗精神病药优越,而于1991年被重新启用。其最大缺点是对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本资料发现,服用氯氮平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4.82%,白细胞升高的发生率为14.22%,白细胞升高和减少的总发生率为19.04%,可看出氯氮平对白细胞有较大影响。如白细胞减少2%~3%可进一步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可见于病程任何时候,发生率为1%~2%,前6个月危险性最大,与氯氮平的剂量无关,发展速度很快,死亡率为1/10 000[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