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3期
编号:11958026
P波离散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第13期
     [摘要]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不仅好发于心脏病患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正常人群房颤的发病率也呈增多趋势。P波离散度是近年提出的一种预测房颤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无创性心电检查方法,是心房非均质性电活动的标志,它的增加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相关。测量P波离散度,尤其是将P波离散度与P波最大时限结合观察,对心房颤动的预测具有很高价值。

    [关键词] P波离散度;心房颤动;预测

    [中图分类号] R5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005-03

    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这个概念在1998年由Dilaveris等[1]首次提出,它是预测房性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一个新指标。P波离散度是心房内部位存在依从性非均质性电活动的结果。1999年郭继鸿[2]率先在临床心电学杂志阐述了P波离散度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表P波离散度相关文献300余篇,内容涉及房颤、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评估抗心律失常疗效等诸多方面,表明P波离散度在临床上的关注及应用已日趋广泛。

    1 P波离散度的概念

    P波离散度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间的差值[2],是预测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一个新指标。我国多数人P波离散度正常值<40 ms。郭继鸿[2]指出P波离散度增大,提示心房内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增加,进而引发房性心律失常和房颤,P波离散度增大是房颤发生的重要电生理基础 ......
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