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置T管引流对预后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1364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置T管经阴道引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8年60例宫颈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后患者:A组(行T管经阴道引流39例),B组(未放置T管引流21例)。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尤其淋巴囊肿的形成、发热天数和尿潴留的发生。结果:A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5.12%(2/39),B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19%(4/21);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 d,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 d,引流组明显低于无引流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后7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17.90%,B组术后4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19.0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宫颈癌患者,采用T管经阴道引流与不放置T管引流对比,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和发热时间明显低于引流组,术后尿潴留发生两组相似。
[关键词] 宫颈癌根治术;淋巴囊肿;T管引流;术后发热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38-02
宫颈癌是妇科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而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宫颈癌根治术-广泛的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是宫颈癌治疗的标准术式。该手术范围广、创面大,术后盆腔创面渗血、渗液较多,腹膜后留有较大的死腔,回流的淋巴液潴留,盆底引流不畅易形成腹膜后淋巴囊肿,淋巴囊肿会导致疼痛、发热甚至淋巴脓肿形成,严重者甚至造成菌血症和败血症。尽管术中及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仍不能杜绝其发生,文献报道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可高达20%。宫颈癌根治术由于宫旁切除范围广,完全或部分切断了支配膀胱的内脏神经,术后极易造成膀胱功能障碍,发生尿潴留。
为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阴道残端放置T管对预防淋巴囊肿、膀胱麻痹和泌尿系感染的作用,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施行的60例宫颈癌根治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施行60例宫颈癌根治术,年龄32~63岁, 平均44.8岁。其中,Ⅰa1 (宫颈锥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和脉管浸润)3例,Ⅰa2 8例,Ⅰb1 23例,Ⅰb2 26例。病理:鳞癌53例,腺癌7例。60例均进行规范化的宫颈癌根治术,其中主、骶韧带各切除3 cm,阴道切除3 cm。其中A组(T型管经阴道引流)39例,B组(未放置T管引流)21例。两组疾病临床分期、麻醉方式与手术范围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n)
1.2手术方法
两组60例均行规范化子宫颈癌根治术,即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主、骶韧带各切除3 cm,阴道切除3 cm。术中以超声刀行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不缝合后腹膜。
1.3引流方法与时间
A组经阴道残端置T型单胶管引流,T管横臂置于阴道断端之上,阴道两侧角缝合。以引流管无新鲜液体引出为拔管指征。引流时间2~6 d,平均3 d。B组未放置引流管。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引流的关系。淋巴囊肿诊断标准:①患者出现下腹疼痛,患侧下肢水肿,伴有低热; ②在双侧腹股沟上方扪及张力较大包块;③彩超提示盆腔髂血管旁的无回声或液性暗区,内部光点均匀,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1.4发热持续时间
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 d,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 d。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热天数和尿潴溜发生率结果见表2。
表2术后淋巴囊肿、发热天数和尿潴溜发生率结果
3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对于早期的宫颈癌(Ⅰa~Ⅱa)行根治术(广泛的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为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手术创伤较大,盆腔和腹膜后创面大,术后腹腔内渗血、渗液较多。手术中的淋巴清扫造成大量的淋巴管断裂和淋巴的回流阻断,容易造成淋巴液潴留,盆底引流不畅易形成淋巴囊肿,淋巴囊肿会导致疼痛、发热甚至淋巴脓肿形成。淋巴囊肿发生率各报道不一,一般为20%~35%。术中结扎髂总淋巴结近端和深腹股沟淋巴管及闭孔近端、远端淋巴管可以有效地预防淋巴囊肿的发生。因此,我们在结扎淋巴管的同时,以超声刀进行淋巴结清扫,盆腔中小的淋巴管阻塞,而减少淋巴液的渗出。本组采用开放后腹膜,术后T管经阴道充分引流以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缩短术后发热时间。
综上所述,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置T管引流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