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6期 > 正文
编号:11956689
综合护理干预对门诊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5日 李 燕,陈岁英,田 敏
第1页

    参见附件(1419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门诊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门诊手术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通过门诊手术后24 h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两组计数资料按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判断χ2=6.63,P<0.0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提高患者对门诊手术治疗的依从性、对疼痛的耐受性,有利于术后的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门诊术后疼痛;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17-02

    门诊手术患者在医院手术和观察的时间短,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1],对患者护理不足容易导致患者应对不良,加剧疼痛的感觉,可以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甚至诱发严重并发症。为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和患者的全面康复,笔者对门诊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门诊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对80例门诊四肢良性小肿瘤切除术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随机抽取4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40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6~67岁,平均42岁。观察组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

    1.2护理干预

    1.2.1心理护理

    1.2.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进入手术室时精神往往处于紧张状态,情绪波动大,护士要以和蔼的态度、恰当的语言详细介绍手术室的环境、设备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良好地暴露手术部位,所使用的麻醉方法及效果等;术中护理人员要以稳定患者的心理为出发点,保持沉稳的形象,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善于运用体态语言,护士的体态语言对患者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手术后帮助患者在休息室暂时休息,观察病情变化,告诉患者手术的效果,术后的注意事项。

    1.2.1.2维护患者的舒适和安全手术室环境保持整洁安静、调节光线、减少噪声、去除异味,根据气温、病情调节室内的温度、湿度,一般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约为55%。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肢体语言,帮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常询问患者的感觉和不适,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使患者感到安全和舒适。

    1.2.2疼痛护理

    1.2.2.1改变对疼痛的观念1986年疼痛研究国际协会(IASP)曾对疼痛定义为:与现存或潜在的组织受损有关所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之体验;美国疼痛专家麦加福利曾说:“疼痛是经历过疼痛的患者对他所做的任何陈述、疼痛所发生的时间是患者所提及的任何时间。”要改变过去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患者应忍耐疼痛不该抱怨”的陈旧观念,明白疼痛是无益的,患者有权享受术后无痛。

    1.2.2.2加强对疼痛的评估术前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处置方法,希望达到镇痛的目标。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往往感觉切口疼痛,疼痛的临床表现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呼吸浅快等,一般术后24 h内最为剧烈。护士要学会正确使用不同的评分工具,并正确地指导患者使用。术后疼痛评估手段主要有:主述疼痛分级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3]。

    1.2.2.3疼痛处置的教育有研究表明,术前心理应激水平与术后疼痛呈明显正相关系,在术前常规教育基础上增加疼痛教育,使患者对术后疼痛有了认识,形成比较准确的期待,术后疼痛程度就可降低[4]。向患者讲叙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说明大部分手术后疼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并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向患者说明如何表达疼痛反应,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部位,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告知患者及时向护理人员叙述心中的担忧,避免过分焦虑导致对疼痛的耐受性下降。避免诱发或加剧术后疼痛的因素如:精神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5]。向患者介绍自我镇痛方法,在正确使用止痛药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的方法缓解疼痛,如放松、想像、冷敷和热疗等。

    1.2.3健康教育

    1.2.3.1自我护理能力的培养护士根据掌握的门诊手术患者的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再次收集资料,评估确定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详细的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计划,并在随访中了解并督促执行。

    1.2.3.2进行随访与咨询对观察组每位患者出院时进行登记建立联系卡,由专业护士负责在患者出院后采取电访、信访等方法,评估患者门诊手术后疼痛的程度及其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存在的护理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

    1.2.3.3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动员患者家庭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选择家庭督导员督促患者康复锻炼,注意伤口换药、拆线和复诊时间,协助患者遵医行为养成。

    1.3评估方法

    门诊手术后24 h分别对患者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分级。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比较[n(%)]

    根据表1可以看到对照组疼痛程度Ⅰ级和Ⅱ级的例数较多,观察组0级和Ⅰ级的例数较多,两组计数资料按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判断χ2=6.63,P<0.01,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在发达国家,疼痛作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对疼痛机制的研究已经到了分子水平,对于手术后持续疼痛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征,此外还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有关。改变传统对待疼痛的认知,正确、及时、客观地评估术后疼痛程度,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使患者生理、心理各方面处于最佳状态,安全度过围术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是护理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性化护理的体现。虽然性别、年龄、性格、经历、手术部位、手术种类等主客观因素使患者对疼痛的体验不尽相同,但通过临床实践证明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提高患者对门诊手术治疗的依从性、对疼痛的耐受性,有利于术后的康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