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1975202
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5日 石立慧,王 颖
第1页

    参见附件(1363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276例患儿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临床治愈后随机分为三组,给予吸入不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停药后随访2年,观察哮喘的发生率。结果:27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28例发展为哮喘,哮喘发生率为10.14%,其中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哮喘发生率为3.16%(3/95),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哮喘发生率为6.47%(6/89),对照组哮喘发生率为20.61%(19/92)。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与6个月哮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360,P<0.01);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05)。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几率,对于有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给予适宜的剂量和时限吸入糖皮质激素早期干预治疗,降低哮喘发生率,减少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毛细支气管炎;哮喘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a)-035-02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数由RSV感染所致,临床治愈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高反应,表现为反复喘息,部分患儿发展为哮喘。因此,怎样能够有效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吸入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中已取得确切疗效,但能否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笔者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治愈后给予吸入不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停止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哮喘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76例,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其中,男152例,女124例;年龄2~16个月,平均(8.3±2.9)个月。均为第一次喘息发作,除外支气管异物、粟粒性结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入院时记录个人史、家族史、过敏史、哮喘史、父母吸烟史,入院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临床治愈后随机分为三组,①1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6个月。②2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组,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3个月。③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哮喘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三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与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360,P<0.01)。

    表1 三组患儿哮喘发生率比较

    2.2 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68,P>0.05)。

    表2 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以RSV最常见,临床以喘憋为特征,治愈后易反复发作进展为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直径为75~300 mm细支气管内,RSV感染可致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充血、水肿、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堵塞管腔,导致肺不张、肺气肿。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上皮损伤,常常需要数月才能完全修复,在此期间反复或持续感染易致呼吸道高反应和哮喘发生[3],还能引起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杨春霞等[4]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H1低下和TH2功能亢进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TH1/TH2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与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和IL-18不足有关,指出可能有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参与其发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与哮喘一致,是感染变态反应性炎症[5],且易发生于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吸入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儿童哮喘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物质分泌,有明确抗感染、抗过敏的作用,并能修复气道,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辅舒酮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第3代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每次喷药可释放出一定量的丙酸氟替卡松,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证实防治哮喘确有疗效,使用安全。辅舒酮吸入能发挥气道抗感染作用,阻止多种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粒细胞聚集于气道,阻止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可阻止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形成[6]。本组资料显示在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愈后,给予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结果显示哮喘发生率为10.14%(28/276),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哮喘发生率为3.16%(3/95),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哮喘发生率为6.74%(6/89)。对照组哮喘发生率为20.65%(19/92),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几率,降低了哮喘的发病率,但并非所有的患儿均需要吸入治疗。本组资料随访中发现具有湿疹、荨麻疹哮喘家族史、父母吸烟史的患儿哮喘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早期干预,另外激素应用的时限及剂量仍缺乏大样本资料。本文中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时限并非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决定因素。因此,对于有特应性体质,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当延长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时限,以达到干预的目地,对于无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尽量不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6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