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29期 > 正文
编号:11975097
我院调脂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5日 孙志强,靳胜燕
第1页

    参见附件(1479KB,2页)。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与发展趋势。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调脂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DI)和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调脂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DDDs以阿托伐他汀为高,所用降脂药物的DDI都小于1。结论:我院调脂药物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应用情况基本合理。

    [关键词] 降脂药物;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限定日费用

    [中图分类号] R972+.6[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2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中老年人群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血脂异常升高是导致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脂血症(hyperlipemia, HP)指由于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导致血浆内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HP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复合型高脂血症。合理利用调脂药物治疗HP,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为了解我院调血脂药物的应用情况,对我院2007~2009年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07~2009年的药品销售记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详细登记各类调脂药物的品名、规格、应用剂量、用药天数。以《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2005年版)和《新编药物学》[2](第16版)推荐的成人日剂量确定限定日剂量(DDD),文献未收载的新药按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并结合临床用药习惯确定。用药频度(DDDs)=某药的年销售总量/该药的DDD值,DDDs具有加和性,其值越大,反映此药的使用频率越大。药物利用指数(DDI)=某药的DDDs/该药的用药总天数,DDI≤1为合理用药。限定日费用(DDC)=某药的年销售额/该药的DDDs,某药的DDC表示患者应用该药的平均日费用,代表其总体价格水平,DDC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2 结果

    2.1 2007~2009年我院调脂药物采购金额及排序

    对2007~2009年我院调脂药物采购金额及排序进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1。

    2.2 2007~2009年我院调脂药物DDDs、DDI、DDC及排序

    对2007~2009年我院调脂药物DDDs、DDI、DDC及排序进行统计,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从我院调脂药物应用情况来看,2008年和2009年较2007年分别增长了124.9%和252.3%,远高于资料所统计的数据[3]。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此类患者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二是由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保的大力推广,使原来没有能力到医院治疗的患者来到医院治疗,所以患者的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从用药品种来看,主要集中在他汀类药物,此类药物中应用最多的是阿托伐他汀(2009年占调脂药的97%)。从统计资料看,各种药物的DDI都小于1,说明医师在治疗上都比较谨慎,应用相对合理。从各种药物的DDC来看,他汀类药物远大于非诺贝特,尤以立普妥为最高,因此从经济角度来看,非诺贝特在治疗中最具有经济性。

    当前临床应用的调脂药主要有四类;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甲氧芳酸类(或称贝特类)、烟酸及其衍生物、胆酸螯合剂(或称降脂树脂)。除了上述四大类外,还有多烯脂肪酸类和植物提取类药物。统计显示,我院调脂类药物只有他汀类和贝特类两种。在几年前治疗HP时,临床也应用其他类药物,诸如鱼油烯康、多烯康、血脂康、脂必妥等,但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发展,逐渐退出了临床。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而减少胆固醇合成,降低胆固醇水平,大剂量使用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此类药物除了治疗HP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用于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4]。贝特类药物是治疗HP的常用药物之一,此类药物通过增加脂蛋白的活性,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VLDL-TG)清除,来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和三酰甘油(TG),同时也降低总胆固醇(TC)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应用调脂类药物时要警惕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除外)的代谢均在肝脏通过细胞色素P450(CPY)酶系统进行,因此在应用这类药物时会与能诱导或抑制CPY450酶的药物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他汀类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加,血浆浓度升高,使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增加,尤其是肌病危险性上升[5]。另外,贝特类药物也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包括腹部不适、腹泻、便秘等),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乏力、眩晕、性欲丧失等),还可引起胆石症的发生[6]。因此在治疗HP时应根据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有效的治疗,且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7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