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相液相色谱的人血中茶碱浓度临床检测与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2380KB,3页)。
取空白血清中茶碱浓度为2、4、20 μg/ml低、中、高溶液同日内测定5次,连续5 d,每天测定1次,计算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见表1。
表1 茶碱日内、日间精密度试验结果(n=5)
2.8 稳定性试验
取空白血清中茶碱浓度为2、4、20 μg/ml每一浓度进行5个样本分析,考察茶碱血清样品经历冷冻——解冻循环的稳定性。见表2。
表2 茶碱稳定性试验结果(n=5)
2.9 回收率试验
取空白血清中茶碱浓度为2、4、20 μg/ml低、中、高溶液,按按“2.4”项下血清样本的处理过程操作,同时以流动相代替空白血清,配制2、4、20 μg/ml浓度的茶碱标准溶液。以血清样品与标准品峰面积比值计算提取回收率,由同步操作制备的标准曲线计算每个血样的实测浓度,将求得的浓度与已知加入浓度相比,计算血样茶碱的相对回收率。见表3。
表3 茶碱提取及相对回收率试验结果(n=5)
2.10 临床应用
对呼吸科、老年科、ICU连续使用茶碱6 d血药浓度达稳态时的住院患者(共计36例),于次日早上7:00左右空腹取血行茶碱的血药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患者茶碱血药浓度在2~26 μg/ml之间。见表4。
表4 36例住院患者茶碱血药浓度的测定结果
3 讨论
3.1 茶碱血药浓度检测方法的选择
目前,常用茶碱的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LEI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碱的血药浓度[3-4]在这几种方法中成本最低,但灵敏度及分辨率差,计算麻烦;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操作简单,专属性高,但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需要TDx仪来测定血药浓度,价格昂贵;化学发光酶免疫法定标有效期短[5-7]。本实验对茶碱血药浓度的检测,首先考虑方法有效性(专一性强、灵敏度好、变异系数低、回收率高),其次是周期短、成本低、样本处理简单等因素,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3.2 HPLC法检测茶碱血药浓度的条件选择
3.2.1 流动相的选择 在HPLC测定茶碱的方法中,目前文献报道的茶碱测定的流动相选择主要为醋酸盐缓冲液-乙腈[8]、甲醇-水[9]、磷酸二氢钾-乙腈[10]、甲醇-水-醋酸溶液[11]、三乙胺缓冲液-甲醇[12],笔者对比了流动相甲醇-水和甲醇-水-醋酸盐缓冲溶液两者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基本一致,甲醇-水-醋酸盐缓冲溶液峰形更尖锐,峰高更高。两者都能对茶碱进行很好的色谱分析,但甲醇-水作为流动相廉价易得,更为经济,而且比使用含有醋酸缓冲液的流动相更能延长分析柱的寿命,因此本文建议采用甲醇-水为流动相。同时也发现流动相中随着甲醇比例的提高,茶碱的保留时间明显缩短,当甲醇比例太高,茶碱组分分离效果不理想。通过预试验最后确定甲醇-水(25∶75)作为流动相。此比例茶碱的出峰时间亦在5 min左右,保留时间均在15 min以内,是主峰出峰时间的3倍。而且被测成分分离效果较好,峰形也良好。
3.2.2 样本处理方法的选择 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有萃取法、蛋白沉淀法等。二氯甲烷-异丙醇[13]、氯仿-异丙醇萃取[14]。萃取法的血样本干扰少,最低检测限高。但其操作繁琐,操作一致性和稳定性较差,同时有机溶剂(如氯仿)对人体伤害大。有文献报道蛋白沉淀法选用三氯醋酸、高氯酸、甲醇等作为蛋白沉淀剂,前两者提取回收率较高,但考虑到酸性沉淀剂可能损坏色谱柱,故选用甲醇沉淀蛋白[15]。
3.3 临床茶碱监测与分析
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与药物剂型、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方式、患者的生理状况、病理状况等是密切相关的。茶碱的药理作用与血浓度有关,其有效血浓度安全范围很窄,茶碱浓度维持在5~15 μg/ml可达到较好的疗效,超过20 μg/ml即能引起毒性反应[16]。
茶碱血药浓度监测者中有4例大于20 μg/ml,可能原因:第一,与患者的肝肾功能异常有关,使茶碱的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第二,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有关,如氟喹诺酮类等可降低茶碱清除率,增加其血药浓度。第三,与患者高龄生理状况有关,老年人血浆蛋白减少,会使游离型药物增多;机体水分减少,脂肪增加,药物血药浓度增高,不良反应增加。有9例血药浓度小于5 μg/ml,一是可能诱导了P450肝药酶,如酗酒、吸烟等,使其血药浓度下降。二是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有关,如钙拮抗剂以及偏酸性的药物。三是给药剂量、间隔不当,正常成年人茶碱的半衰期为(8.7±2.2) h,如1日1次普通片剂或是尽管1日2次普通片剂,但2次间隔很近或是剂量不足,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茶碱在体内的分布、吸收、代谢及排泄,从而影响了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尽管影响茶碱的血药浓度因素有很多,但是依据此方法检测出的数据,并做适当的调整,使茶碱的给药剂量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广基.药物代谢动力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27-128.
[2] 张莉,张明香,徐兵,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茶碱和多索茶碱的浓度[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22):1964-1965.
[3] 李乃静,李岩,潘作东,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氨茶碱的血浆药物浓度[J].中国医学工程,2009,17(3):202-203.
[4] 魏桂林,赖庆文,廖志宪.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茶碱的血药浓度[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6):9-10.
[5] 杨秀斐,余玉木,徐克.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与化学发光酶免疫法测定人血浆茶碱浓度[J].医药导报,2006,25(5):403-404.
[6] 杨爱群,曾佳,陈永,等.两种测定氨茶碱血药浓度方法的准确度比较[J].解剖学研究,2008,30(1):18-20.
[7] 鲁晟,蔡云祥.化学发光酶免疫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茶碱浓度的比较[J].中国药业,2010,19(12):29-30.
[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513.
[9] Jin CH, Lee JW, Row KH. Prediction of elution bandwidth for purine compounds by a retention model in reversed-phase HPLC with linear-gradient elution [J]. J Sep Sci,2008,31(1):23-29.
[10] Hadad GM, El-Gindy A, Mahmoud WM. New validated liquid chromatographic and chemometrics-assisted UV spectroscopic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wo multicomponent cough mixtures in syrup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380KB,3页)。